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科管教育,未來二十年的制約(下)【蕭瑞麟】

作者:蕭瑞麟,政大商學院教授,喜歡跨領域研究,一心希望推動「思考脈絡」之教育理念。


想了很久,原本不想繼續寫的,因為可能會得罪人。但是,在學術界發發牢騷應該不會像蘇軾一樣被關起來或貶到黃州吧?所以,鼓起勇氣,就試試來分析科管教育未來的二十年展望。

這要由我去參加一場頂尖大學研討會說起。

教育部弄了一個「頂尖大學」計畫,希望給點錢,讓台灣出幾個世界級的「頂尖」大學。這個計畫有多麼不切實際我就不多說了,反正在學術界大多對教育部這種「速成」策略感到無奈。與會由教育部某次長開幕,侃侃而談偉大的願景,然後開幕後就溜了。後面老師們提了很多建議,對教育部好像根本不重要。這是很諷刺的。

不過,本來大家對官方的印象就不好,所以也不覺得這樣很奇怪。我倒是被幾位年輕的老師感動了。

有光環的老師


一位教建築工程的年輕老師花時間改造「營建課程」。他帶學生實作,讓他們到工廠用「水刀」切割模型,讓學生組合實際的建築物,讓他們做重力實驗等。我一看就知道,他至少花了五倍以上時間備課,而且欠了很多人情。你想想,要帶30多個學生去工廠用水刀切割模型,那要花多少錢啊?那家工廠老闆要不是熱心教育,就是老師欠老闆人情。做出作品來之後,還要請業界工程師來給學生建議,討論錯在哪裡。

我問他,學生懂得你的苦心嗎?他苦笑,我心中馬上知道那種無奈,做的那麼多,學生卻只會抱怨workload太多;指導學生重做,卻被學生抱怨老師為何不一次說清楚。但是,他還是願意繼續做。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當他看到有些學生開心的做中學,最後眼睛一亮的時候,他就覺得很值得。但是,他還是很擔心這些教學佔去太多時間,耽擱了學術發表,因為學校升等只看發表。

另一位是物理學老師,教光學的,也很年輕、很有理想有抱負的樣子。他則是開設線上教學課程。他擔心學生不讀書,所以把一些理論用「自拍」的方式錄影,放網路上。學生上課前先看錄影,課堂上便可以專心討論,或做實驗。他拍了18-20集吧,因為經費不多,每集都常常需要重拍一些畫面。有些實驗要調好光學原料,所以花更多時間。

我問,那你一定大受學生歡迎喔。他又苦笑。原來,很多學生不領情,覺得上課前要花在這一科目的時間太多了,還有很多課要上呢。學生抱怨,為何不能像其他課,上課前不用預習,上課聽聽,寫寫考卷,就可以畢業了。我問他,那你為何還要花如此多心力,如果學生如此不長進的話。他以很有理想的眼神,望著遠方回答:「還是有認真的學生啊,我是為他們而存在的。」至於那些「不長進」的學生,我希望用這樣的課程來感化他們。是不是光學現象啊,我頓時覺得,他頭上出現了光環。

科管教育,有未來?


換到我上場了,我被指定的題目是:科管教育未來展望。

要說實話嗎?我內心一直很掙扎,可是看到前面幾位老師都那麼真誠分享,我如果只說說場面話,那就太對不起他們了。

先由碩士生常見的問題說起吧。企業主多對於現代畢業生期望不高。為什麼?

因為他們努力修很多課,一心想得好成績,但是能力呢?很難說。到了企業,卻無法捲起袖子參與工作。 他們說的比做得多,理論多於實務,眼高而手低。竟然有畢業生會去跟老闆說:「根據理論,你的策略其實有問題的!」很令人無言。 科技管理研究所的成立,原是為了培育科技業的專案經理,學生多學習技術性科目,多有工程思維而無人文涵養,跨領域更難。

這些是我常聽到的批評。那解決方案有嗎?有~~一堆呢... 以下也是我常聽到的:

1. 引進案例教學:上課以案例引導出實務,藉以理解理論。老師透過著撰寫案例,精進教學務實性,學生透過案例理解商業運作模式, 培育思辨能力,也有參與實務的能力。畢業後到了企業,學生可馬上以捲起袖子參與工作。

2. 引進設計思考,了解行為脈絡:設計思考漸漸成為教育的焦點,這是史丹佛科管所引領的風潮,成立跨領域設計學院,結合設計公司進行產學合作,將設計帶入創意、創新、創業的實做課程。「設計」要學習的不只是工業設計的美感,更要細膩的觀察使用者脈絡,由其中找出產品以及服務的著力點。本文上集提過了。

3. 引進行動學習:行動學習也成為教育的顯學,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管所發展出的教育方式,也就是現在台灣正在流行的「翻滾教室」。這種學習方式必須要從教室的「書中學」轉換成實地演練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不只如此,每一項課堂作業都必須成為移地教學的練習,每一個練習都必須是一項行動研究,每一項研究都必須要連結到一個實務的問題。而且,透過這種實戰型的行動學習,學生必須要不斷地演練歸納、推理、辯證的技巧,這樣才能夠達到「做中學、學中覺」的教育理想。

4. 引進文化科技,也要跨領域:在未來,科技管理教育必須要在技術與商業之外,加上「文化」這種抽象的教育概念。韓國前瞻科技大學(KAIST)便成立了文化科技學院,這也透露出韓國的雄心壯志,要將影視音、演藝娛樂、藝術、文創等產業列入主流科管領域。

嗯,你以為我們不瞭解這些是必須要做的?太小看我們了吧!我們都知道~~可是,抱歉,做不到!為什麼呢?

1. 案例教學好:但是,學生沒時間思辨。亞洲學生多沒有思考的習慣,還是等著老師的標準答案。上課很少學生真正能夠好好讀完案例,並準備好討論題材,上課時也就難以有效參與。

2. 設計思考好:但是,沒思考、缺脈絡。亞洲學生往往不喜歡看脈絡,他們更喜歡的是「給我工具,就找出答案」。所以,「設計」中很難會有思考。學生思維被制約多年,更難以思考細緻的行為脈絡。以上這句話,有幾個人聽的懂,我都懷疑。

3. 行動學習好:但是,修課太多,變休克。現在學生一學期要修17-21個學分,總共有48個學分。學生由修課變成「休克」,想要做中學並不容易,想要學「思辨」技巧更是困難。因為,心靜不下來。

4. 文化科技好:但是,技術思維難以人文。科管人往往缺乏人文素養,也不覺得那很重要。學校普遍缺乏美感,在缺乏美感的環境中,學生更不知道「美」為何物,也很少人會覺得讀一些文學作品是需要的。

「舌尖」上的大學


先不管為何做不到了。我想問的是,這些「頂尖」的想法真的很重要嗎?頂尖大學現在已經變成「舌尖」上的大學了。

會不會,我們都是在說空話,耍嘴皮子,玩唇槍舌劍之類的遊戲。

我問你,你想要頂尖是吧,那我們就來「頂尖」一下。假設下週一由美國MIT或英國Imperial College的科管所來了一組研究生,到台灣「訪問」(踢館),找我們交流一下研究(研究所應該都會做「研究」吧),想要秤秤政大科管(或清大、交大等科管所)的斤兩。我們可以派出幾個頂尖學生迎戰?

我們的學生有幾個可以在台上用英文簡報撐住十五分鐘,說明自己研究在做什麼?恐怕,連撐五分鐘都很難吧。

而且,報告內容可以被理解,還不會被外國學生笑?

而且,可以用英文回答對方的質疑與挑戰?

而且,可以用英文侃侃而談自己研究的價值與貢獻,還不會被撂倒?

而且,可以用英文談笑用兵,讓對方心服口服?

我們應該不用再說下去了吧。全台灣「頂尖」大學可以派出幾個這樣的學生?我不用說,大家心理都明白。

根本問題是什麼?這個脈絡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意面對現實。我們也都知道,MIT的科管所學生不會來台灣,因為我們不會(敢)邀請他們來。

我們的科管課程其實不缺技術性科目,但是卻完全沒有培育基本功。基本功就是聽說讀寫,就是中文與英文,就是會思辯,就是可以對一個問題進行基本的論述,就是有禮貌,懂得應對進退之道。

學很多專業科目,可是沒有歸納與推理能力,很嚴重嗎?我不知道,你說呢?

你又會說,「基本功」這種東西又不是我們研究所該做的!學生應該在國中、高中、大學就學會了。你說的沒錯,可是因為國中、高中的老師都在關心考試,他們認為大學的老師就會教了。而大學老師又認為研究所老師就會教了。所以,誰來負責啊,各位!

其實,說來很可怕,多數學生研究所畢業,是不會寫一份商業企劃書的,說不定連造句都有問題,更別談要有論述了。我改了幾次學生的作業後,就不敢再出作業了。我一則是有鴕鳥心態,一則是看不下去了。

他們論文如果變成英文,拿到國外給頂尖大學的教授批改,會有何結果?我不用說,你也知道。

你說,那就當掉他們啊!不合格就當掉啊!

你說的容易,可是就是不了解我們的脈絡。你要我們當掉90%的學生嗎?你開玩笑吧!基本功不好,也不是全都怪學生,老師、教育體制、家長、學生,都是共犯。

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在過了20年頭時,好好的檢視自己的不足?或是,大家可以假裝沒事,繼續按照以前的作法當學者,做教育家(如果我們配的話)。

學生真正缺的是基本功:基礎寫作、語言表達(簡報)、歸納能力、推理能力(可以說出一番道理)、品格。這些都不在課程中。

反而,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太多形式化的空談。例如,學生英文不好,缺國際觀,就要他們去考英檢,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了。這是哪一位不負責任的人推的制度啊?結果,學生英文只會更不好,也會荒廢學業(不在學校學習,而是去南陽街學)。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學生,就應該投資英文教學!要玩真的,我們就應該雇用五位合格的英文老師,在所裡開設English Free Talking時間,算進學分中,平時在學校就讓同學自然而然學英文。

不要空談,不要推形式化的方案,也不要以為叫新老師用英文開課就可以交差了。 

你問我科管教育未來二十年有何展望?我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看似正確的課程、看似正確的教學方式、看似用心的教授、看似認真的學生,加起來,卻無法培育出可以在台上「撐住五分鐘」的人才。這是哪裡出問題啊?我也不知道。

所以,請你不要再告訴我「頂尖大學」了好嗎;也不要再騙我科管教育未來20年會變得更好,只要我們將課程這裡修修,那裡改改。如果大家不想真心投資教育,就不要一天到晚將「頂尖」掛在嘴上好不好。你越是推「頂尖」,老師越是累,學生越是變平庸。

要不,咱們就先過一天、算一天好不好?大家就先「頂著」吧!


3 則留言:

  1. 唉!老思就是老思,分析太透徹了。現在連企業裡都少人提出「作法」而是成千上萬雲一般的飄「計劃」,學生或剛畢業的不愛作,進了公司更沒人想教演練正規軍的功課,惡性循環下,後面不知頂不頂得住!!!

    回覆刪除
  2. 以前似懂非懂,在出社會的這幾年越來越認同基本功的實用。知識不懂可以查可以學,但是邏輯推理的SENSE跟責任心就難了。

    回覆刪除
  3. 「頂尖」二字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寫照,老師的痛心,我懂;這種痛,是一種脈絡的痛,因為是整個環境的問題。不過,行動者雖然微小,但只要堅持,時間長了仍然會有效果的,我們一起來創造small wi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