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EGOS 2017系列報導之四》EGOS與AOM、SMS有何不同?【蕭瑞麟】


作者:蕭瑞麟  
政治大學商學院,目前致力於推動跨領域質性研究,鼓勵原創性學術作品。



每年學術界都有一場儒林「華山論劍」,而國際會議就是學術界的華山。在管理學界,國際會議一般分為三等級,簡單的說大咖的學者去的場子就是第一級,然後以此類推。也因此,每年三大國際會議成為一般管理學科兵家必爭之地:AOM、SMS、EGOS。組織學、策略學、創業創新等學科之學者都希望能將作品發表於這些國際會議,除了吸取意見,也希望取得知名度外,為自己的學校爭光,為自己未來生涯鋪下康莊大道。

這三個會議有何不同之處?為何要去?應該選哪一個去?去了以後要做什麼?這是研究生常問的問題。我在此分享一下這些年的一些體驗。


美國的盛會

AOM就是Academy of Management,算是管理界的武林盟主,涵蓋了一般管理的科目。科技管理就是歸類於旗下的TIM Divis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通常投稿要全文才可以。AOM得規模相當大,有上萬人,所以你會被淹沒於大海之中,體會到自己國際上的渺小。

該如何善用AOM,有三個訣竅。

第一,參加會前工作坊PDW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shop)。各主題都會辦自己學門的工作坊,揭露未來研究趨勢。我都是專門去看質性研究,因為我是跨領域,所以主題類的工作坊偶而看一下即可。但是質性方法論很重要,因為不同的主題需要不同的研究設計。我更加關心的各種不同招式的研究設計,讓不同主題的研究可深具創意。

去之前,一定要先看主辦人是誰,大會手冊與網路上都會有。厲害學者一定會辦得好,沒名的學者通常會隨便辦。所以,要學會挑場次。

博士生還可以考慮參加Doctoral Consortium,去認識各國同屆的博士生,分享自己現階段的挑戰。多數博士生會發現,大家的問題都一樣。除了感覺德不孤必有鄰之外,還會接觸到許多厲害學者的心得分享。就算最後不會進入學術界,最終與這些菁英做朋友與學得思辯技巧都會受益終身的。

助理教授則參與Junior Faculty Consortium的活動。一樣,跟其他國家的助理教授一起相濡以沫,可以分享許多備課、教學技巧,還有各種研究心得。未來,如果升等副教授而需要舉辦國際性活動,這些朋友將都是重要人脈。

第二,就是參與研討會(Parallel Session)。除了自己要報告的場次要好好準備外,我們也要挑對場次去聽,以增長見聞。AOM是採取自由入場制度,所以你可以這一場聽主題一,然後跳到下一場聽主題二。不過,這樣很累,而且收穫不大。有人則是以自己研究主題去挑場次。不過,這對我(質性研究者)也有問題。對我比較有用的主題在AOM卻都是量化研究,幫助不大。所以,我一定要先確認那個主題是案例研究,不然就先不去,以免累壞。

我也會挑年度得獎作品去聽聽,看看對方也多強。一樣,不是案例研究我就不浪費時間了。然後,我會挑厲害的學者場次去聽,看看最近這些高手又出了哪些作品,提出哪些洞見。對初學者,一定不知道哪些人厲害,所以要先去問識途老馬,打聽一下。

第三,跑趴。各學校晚上都會競相推出各類的社交宴會,就是喝小酒。你可以與認識的人一起過去認識不認識的人,或跟不認識人一起去認識人。許多就業機會、論文難題、學術八卦都可以在這些Social Parties中得到。有些場次食物也不錯。

質性研究社群分佈各Division(門派)中,比較多人去的地方有 OCIS 做資管研究得多,SAP做策略與組織學研究多,IB有幾位做國際商務研究等。有人帶入比較好。選定一個「門派」後,到AOM一定要去參加該門派的Business Meeting,通常在第二、三天舉行,要看一下該門派的時程表。你會見到許多該領域的大師,也會知道有哪些活躍份子,知道未來趨勢為何。

AOM有個缺點,就是大拜拜,人來人往,能夠真正給你中肯建議的不多,要碰運氣。所以,你要主動去找高手請教,才能進步。上場簡報不能馬虎,這牽涉到你在社群的印象成績。大家一聽就知道你有沒有準備,也就對你的學校印象打下成績。所以,千萬要好好準備簡報。


策略的集會


SMS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是「策略管理會議」,於原本都是在美國主辦,後來發現有很多國際學者參與,所以就一年在美國,一年在國外,多選歐洲等地。大家去美國去怕了,所以隔年的海外年會比較受歡迎。這本來是策略領域的主場,因為AOM太大了,交流品質不夠好,所以策略學者令開闢一戰場。以往每屆都會來一位明星級大師,像是開演唱會一樣,像是找Michael Porter來當 Keynote Speaker;現在轉向頒發年度風雲人物。

SMS有許多業界人士參與,特別是大型顧問公司,來學術界看看有沒有新點子可以賣。想想還蠻悲催的,學者費盡心思去發明理論,顧問公司馬上商品化,你辛苦、他賺錢。

SMS的費用特別貴,有時高達新台幣三萬多元,沒有贊助是一筆不小費用。不過,他們每年的晚會也辦得特別用心,節目會結合

SMS這幾年來開始重視質性研究,這要感謝 Andrew Pettigrew的多年耕耘,如今他脈絡學派門下弟子終於開拓出一天道路。有兩個主題特別是質性研究必攻山頭:Strategic Process以及Strategic Practice。道理其實不難懂,研究策略就要研究策略家如何設局的過程以及他們做了什麼。其實,各類主題,只要是質性研究都可以包容進去。

我的天啊,SMS走了將近二十年,質性研究才被正式列入主題之中。人類的進步可是真慢啊(與學術門派之間的偏見真深啊)。許多人並不知道,兩位同樣是做策略主題的學者在一起,有時真是沒話聊,因為一個做量化、一個做質性研究。方法論不同,有時同一主題的人在一起就成了雞同鴨講。

但是,不同主題,同樣是研究質性研究,卻可以聊得來。真正的志同道合,是思維上的來電,不是主題上的相仿。這道理很多人都還不知道。所以,台灣有很多辦論文獎的單位,就以主題來分類獎項,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同一主題,一位質性研究作品被量化評審檢視,一定是「不好」的。不然,你讓量化研究來質性研究的場子來看看,一定是會評得「一塌糊塗」。這是思維不同。要辦論文獎,應該依據研究思維分類。量化的分主題評審,質性研究要另開一「跨領域」主題給獎才對。


EGOS看見蘇格拉底

質性研究者到了EGOS之後,就會感覺好像回到家。European  Group of Organization Studies這個國際會議原本是給做組織學的人交流的地方,因為在歐洲多數人都是做質性研究,久而久之,這個國際會議就變成了質性研究學者的大本營。偶然,你會遇到幾個做量化研究的人闖進來,但是常常會自討沒趣。

EGOS的做法比較不一樣,不是自由市場模式,而是關門放狗模式。每年根據不同的提案,會分為五、六十個主題,每個主題大概會選擇十五到二十篇入圍。然後就關起來三天,每個人輪流上去報告,大家輪番挑戰,給予改善的意見。這種模式叫做Colloquim ,互動比較密切,如果安排得當的話,每一場主題的與會成員也都會變成好朋友。這種做法最早的構想來自於蘇格拉底在噴泉廣場前面,將他的徒弟聚在一起,大家就隨地展開思辨。

但是主持人是誰,就變得很重要了。每個場次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安排。今年度,Grace參加的場次,主持人比較正常,要每個人簡報15分鐘,會有一位與評人上台評論5分鐘,然後十分鐘留給大家交流。Sue的場次主持人比較活潑,會貫穿全場,每一個簡報結束之後,都會讓大家暢所欲言,氣氛弄得很好。彥寬那場的主持人比較調皮,要與評人來做簡報,作者再來回答問題,搞得大家心慌慌。

EGOS每年都會做一些創新。例如,今天大會的主題是「善良的組織」,一開場就來一段古典鋼琴,然後緊接著藝術舞蹈,讓大家去思考為什麼當代組織會變的不善良。

EGOS在開會之前會有安排工作坊,一樣是讓博士生能夠聚在一起談談他們的困擾。有時候,指導老師千言萬語,還不如陌生人的一句話。第二天通常都會有一個晚會,今年找來了一個樂團,讓大家可以在緊張的氣氛過程得到片刻的舒緩。但是,食物真是不太好吃。我比較不喜歡的地方是他們的食物。不是他們不好,是我自己問題多。

研究生去這些國際會議到底要做什麼?應該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參加這些國際會議呢?我們下一集再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