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柔韌狂想曲:記柔韌十年【陳蕙芬】

作者:陳蕙芬
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柔韌設計、教育創新、工作形塑。柔韌設計為代表作。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今(2018)年已是「柔韌設計」此一概念問世的第十年。這將近十年的時間,我走過博士生、博士、大學老師等多重身份,研究興趣、主題與場域或因環境牽引、或因機緣巧合、或因志趣發展,總有更替轉換,唯一不變、念茲在茲,正是柔韌。


時間拉回2009年,當時我正誠惶誠恐地準備博士論文預考,在老師指導下,首次提出柔韌設計,不僅作為博士論文的主題,也是研究上的重要發現。身為一個學術研究新鮮人,頗有「以柔韌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猶記當時在校同學的小昭學妹,不改媒體人本色,還詼諧地提出「你今天『柔韌』了沒?」成為未來流行語的大膽預測。

的確,近幾年來,「柔韌」二字,已深入你我生活、登堂入室、不可一日或缺…!只是,這絕非學術研究之傳播擴散有如此深遠廣大、無遠弗屆之效果,更非老師與我之功,實在是商品傳播的力量。


數大知名衛生紙品牌,近年來青睞於「柔韌」二字,均使用柔韌作為商品的名稱,來強調其出產之衛生紙產品,具有柔軟(舒服)又有韌性(耐用)之特質,來凸顯品質不佳衛生紙的粗糙與易碎之缺點。不止於此,在家居品方面,有商家推出皮質方面的商品,如皮沙發,也出現柔韌之形容,凸顯劣質皮製品粗硬與延展性不足的問題,讓消費者產生出舒服又耐用的聯想。

不只是在商品上特質的強調「舒服與耐用」,柔韌也走向與人體特質相關的討論,像是近來在健身方面,出現了人體「柔韌性」的鍛鍊,強調人經過鍛鍊柔韌性之後,可以增加身體關節的活動幅度。韌帶、肌腱、肌肉與皮膚等組織的彈性伸展能力,不僅可以減少身體因活動可能造成的傷害,還能增加運動時的正面體驗感—因為運動者能順利做到各種動作姿勢(例如瑜伽的各種體位)而有成就感與產生效果,讓人不再視運動為苦差事。

在日常生活中,柔韌可以作為形容詞,描述物件或人體的特質,或是成為一種衡量程度的單位,如柔韌度;柔韌可以當動詞,描述一種增加柔軟伸展性與強韌耐用性的活動,或是一種鍛鍊心智使之柔軟且堅強的過程。柔韌也可以是名詞,指稱具有柔韌特質的標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件。柔韌可能無所不在,在此特別指出柔韌有以下三種特性,這些特性讓柔韌更具有價值:

首先,是柔韌的詭譎性

柔韌有低調的特性,看似尋常、卻不尋常。原居台東的賣菜阿嬤陳樹菊,近日獲頒清大榮譽校友,她低調平凡,從事利潤微薄的辛勞工作,卻持續地做出一般人無法完成的善舉,成就非凡。

其次,是柔韌的對應性。柔韌有相對的特性,「柔」相對於「硬」、「韌」相對於「弱」,是相對程度、而非絕對的問題。日本苦於地震多,高層建築物的中間,多半選擇中空結構,以達到吸收地震能量、減少災害的效果;中空相對於紮實建築,因為柔而產出韌的效果。

最後,是柔韌的廣效性。柔韌有普遍的特性,從人的心理素質、個性風格、到物件的特質與表現,都有柔韌的可能,進而產出效果、創造價值。柔與韌,恰將一般認為之兩難特質(柔軟多半柔弱、難以持久)加以結合,因而產出不凡的效果。

在我心中的小世界裡,對於柔韌其實還有許多狂想,像是麵粉類製品,如麵包、麵條、蛋糕等,可否能有柔韌之質,讓這些食物好咬好吃又扎實耐飽。在循環經濟的時代,能否有更多柔韌的容器,讓使用者可依照生活情境縮小與伸展,增加其用途與可移動性。在未來生活中,是否能出現更多柔韌的交通工具、裝飾品或建築物等,讓運輸更為安全、東西不容易用壞打破、與建築物更能承載大自然的挑戰(如地震)。


我對柔韌的狂想還包括社會人際層面,能否有更多柔韌的朋友,在人與人之間能持久地提供溫暖與支持、且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在工作場域,能否有更多柔韌的組織與長官,對於成員多所包容與提供成長空間。

美國知名影集⟪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中,很喜歡用名言來深化犯罪事件對觀眾的省思,有一次Garcia(按:影集中厲害的電腦工程師)所引用的基督教資深牧師Ralph W. Sockman所言,是我非常喜歡的兩句話,正好能點出柔韌的精髓:

「沒有什麼比真正的溫柔更強壯,也沒有什麼比真正的堅強更溫柔。(Nothing is so strong as gentleness, and nothing is so gentle as real strength.)」
讓我們的溫柔更強壯持久、讓我們的強壯也溫柔宜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