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晏如│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三生。喜歡在細節中挖掘有趣的故事,最近結束義大利交換學生之旅,持續學習跨領域思考的能力。
你以為編劇的生活一定很浪漫,像詩情畫意的文學家?你覺得好萊塢、韓國的編劇權力強大受人尊敬,只要寫出經典台詞就能賺大錢?你覺得編劇不用每天打卡上下班,可以自在享受生活好令人羨慕?如果你是這樣解讀編劇這份職業,那麼現實狀況將會完全顛覆你的想像。
第二屆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英雄旅程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編劇深度解密」專題講座,今年主題強調「從國際對話看影視劇本創作」。課程分為三大類別:劇集課程、電影與動畫課程及編劇多元課程。邀請到來自好萊塢、香港、大陸、台灣的專業編劇與國內影視從業人員交流對話。
在電影及動畫課程中,第一天上午場次邀請到電影《前任攻略》、《人在囧途》的署名編劇,也是新聖堂工作室的主力編劇、創作總監史晨贇(ㄩㄣ)老師。分享從事大陸影視編劇十多年,團隊是如何以編劇為核心,集體創作並保持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
新聖堂工作室,是一支由年輕編劇組成的團隊。公司正式成立於2015年,即獲得來自中國娛樂大亨華誼兄弟與創新互聯網起家的小米科技兩間業者的投資。「聖堂」這名字則出於一份青年導演同時也是創辦人的田羽生在年少時的情懷:「年輕時看過一部同名漫畫,講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地方,蘊藏著個人的夢想與力量,這個地方就叫聖堂,令人印象深刻。」
解密#1 :編劇不是作家,是故事工程師
到底編劇在影視產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為一名編劇及一名作家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會寫劇本,就稱得上是一名編劇嗎?史晨贇老師表示:「與其說編劇是作家,其實我們更像是工程師。作家的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詩集等,均屬於個人主觀抒發的情感創作。今天若你有志完成一部小說,你就能說自己是一名作家。至於後續別人看不看得懂或買不買單,已經不太關你的事。」
然而,創作劇本卻沒那麼簡單。劇本既然為一劇之本,不單純只是文字作品,更像是一份故事工程的圖指。這份圖指必須清楚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從故事背景、人物設定到欲傳遞的感受、情緒與創作理念等皆需描述精確。
製片需藉由瞭解劇本來尋求投資方的資源;導演將仰賴劇本招募適合的演員、攝影、美術、造型妝髮等合作團隊;宣傳發行團隊也需閱讀劇本,從中提出值得宣傳的爆點及制訂後續的行銷策略。史老師表示,編劇的工作並不是在劇本完成就結束,更不可能自己說了就算。
同時,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稿量是非常龐大的。平均而言,正常一部電影編劇稿量約介於七萬五至十萬字。其中主要可分為四種稿件。首先,最初的人物與故事大綱約五千字。其次,稍微詳細的故事流程約一萬字左右;接著,更具體的拍攝分場共約一萬五千字。
最後,最終完整版劇本約五萬字。若是一部三十集的電視劇本,則平均可能介於五十萬字到八十萬字不等。有些編劇還會以一千五百字左右,完成一份供投資方理解的企劃。如此詳細的建構與組織,才可能讓一部影視作品有好的開始。以編劇為核心的概念,即是期望劇組能透過劇本,串起各種不同角色對於故事的想像並達成共識。
因此,編劇並不只要會寫,更要擅長溝通與表達。劇本完成後,在各流程的討論與突發狀況,再做修改與調整,都是再正常不過料想得到的事。也難怪編劇不是想說什麼就能暢所欲言,而是得要懂得以文字語言建造出一則可被明確執行的工作方針。
解密#2 :編劇過程,得獨立創作,更需集體協作
舞台劇導演出生的史晨贇老師亦提到,劇本雖然扮演作品成敗的關鍵核心,但編劇卻只是完成一部影視作品中的一環。若我們希望建構出以編劇為核心的影視工作環境與完善制度。編劇就不能只會埋首寫字,更需要主動出擊,打通每一個環環相扣的鏈節。許多編劇常不願溝通或逃避問題,陷入思考僵固的「理工腦」。例如,完成劇本後,無法理解為何出資方會看不懂,怎麼會大家都要對劇本出主意?明明白紙黑字寫在那裡,為何還需要口頭講述一次?知不知道為了完成一份劇本要消耗多少腦細胞?為何還要被大幅度修改?
這部分史晨贇老師分享一次因電腦當機與客服工程師對話的經驗,從中反省編劇這份職業應有的態度:
「我們使用電腦之前,不需要瞭解每一種程式語言及運算方式是如何運作就可以上手。在電腦當機的那一刻,你也根本不會在意工程師背後曾花費多少心思來完成這個系統,你只會覺得這是一個爛系統!」
同理,資方在意的是投資這作品能有多少回報,觀眾在意的是他們花費這段時間,有沒有得到應有的心靈慰藉。他們根本不在意你因為生出這劇本背後經歷的辛酸血淚。他們只知道他們真的看不懂,或真的不喜歡。這就反應出你的劇本確實有問題,因為你無法以他們理解或認同的方式,傳達你想訴說的故事。史老師認為,這當然是編劇自己的責任。
史老師更提醒,當我們在堅持著不願意改變或調整時,到底是真的有其必要有意義。又或者,只是因為自己已經沒有招數可耍,只能這樣寫,不願承認自己江郎才盡有所不足呢?
若把眼光放往全球,那些在美國、韓國的編劇為何也能成為總製片人?為何現況產業內的編劇,會這樣的不被重視?除了每個人皆須面對的時代、產業、結構等問題,編劇是否真能敞開心胸,跨出溝通與持續學習的那一步,才是改變的根本。
若編劇認為其他人都不懂,所以就不溝通。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就不願調整,又怎麼能期望編劇能得到應有的報酬與賞識?再一次的,老師點出集體協作的編劇模式,不僅能避免一人編劇過於主觀而有所忽略的窘境。同時,更可以在互相腦力激盪下,截長補短創作出更接近普世價值口吻來描繪的故事。
解密#3 :好故事,是編不得的
除了要會溝通、會寫作,另一項編劇要懂得,是如何用心面對人生。所謂的懂,是時時刻刻敏銳的感受,同時理性的思考與吸收。無論是在創作技巧上的增進,或是對生活有所感悟。唯有細細著墨,才能更持續文思泉湧。史老師分享自身有趣的學習經驗,是與同為編劇的夫人一次吵架時的經典對話:「老婆,你自己想想看剛才你說的台詞,直接寫在劇本中會是合情合理的嗎?」「老公,你當編劇這麼久,這麼有經驗,難道不懂得我台詞背後的潛台詞嗎?」
這好氣又好笑的溫馨橋段,皆反應出編劇對於每一刻自己產生的感覺與情緒,都要能夠冷靜的退一步,並重中擷取出醞釀為創作靈感的可能。
這也是為什麼史老師強調,好故事其實都不是用編的,而是發自內心感受的。編劇必需將感性情緒,透過文字表達,理性的梳理成劇本。他更認為,新進編劇應投入生活與學習,不該分心上班。一旦成為行屍走肉的上班族,便將喪失編劇最重要的「感覺」。或許將因此挨餓,也必須厚臉皮向家裡借錢,但這都是成為專業成功編劇必須付出的代價與決心。
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敏銳度,對工作積極樂觀的態度。唯有將日常體會的點點滴滴視為累積創作的材料並持續練習,才可能有朝一日刻畫出深入人心的代表作品。
學習細緻,非盲目複製
最後,史老師點出許多業者或編劇對於複製好萊塢一貫的迷思。因為習慣於好萊塢的敘述手法與故事題材,就一昧模仿是很危險的。若沒有縝密的思考過執行的細節,編劇時完全沒有脈絡,肯定是悲劇收場。他同意好萊塢電影絕對是值得學習的對象,但學習重點在於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內容,他們是如何能同樣細膩且講究的完成創作。史老師表示,過去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均來自西方世界建構出的文化積累,但這並不代表東方世界的故事做不到或是不對。這只是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認知。若我們能以同樣匠人的精神來開發每一個作品,則必然有其獨特之處,是好萊塢模仿不出來的。例如,他認為台灣的作品均帶有一種安靜的感覺,是一種慢慢的情緒,這與好萊塢以及中國躁動不安的氛圍很不同。
我聽不出老師這背後是否還存在著什麼潛台詞。我只知道雖然我不是電影編劇,但同樣面臨著如何撰寫人生劇本下一篇章的課題。
到底說來,人生劇場其實不是追求收視率。重點還是在於面對每一個大小時刻,如何以細膩的感知能力,持續挖掘其中蘊藏的溫度與可觀的角度,一步步發展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舞台,人生才能擁有值得回味的精彩與厚度吧!
有趣的觀察,好的編劇讓影片大賣,但台上演戲的是瘋子,台下觀眾是傻子,究竟戲劇的真正表達的內容,投射的是誰的認知?演員如何理解劇本要的戲劇效果,如何能將觀眾帶入編劇設定的情境?這樣意會的過程,似乎也很有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