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領域很難回答的三個問題包含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關於生命的命題。
生命與生存的問題一樣,發生在組織之中。在管理學文獻中,企業要如何能夠生存下去,則是與資源的命題有關。因此,資源是什麼、資源從哪裡來、資源要怎麼用是起頁生存重要議題。在1984年,Wernerfelt提出資源基礎論,其基本假設是企業具有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這些難以複製的資源能夠轉變為企業獨特的能力,因此使企業具競爭優勢,能繼續存活下去。
但是,異質性資源(Heterogeneous Resource)究竟來自於哪裡,又如何用?則是始終未獲得解答。Ahuja & Katila (2004)探索資源從哪裡來,異質性資源來自於何處這議題,開始有了眉目。
資源觸發於獨特性情境
當企業面臨到獨特性情境(idiosyncratic situation )時,有可能會開始發展新的路徑。文獻中將獨特性情境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技術耗竭(technology exhaustion );第二種是市場擴張(market expansion )。在第一種情況下,企業面臨的危機有可能是公司內部技術落後。又或是,當公司內部所擁有的技術已經不具有優勢時,那麼公司原本賴以為生的技術。將面臨被其他公司超越的風險。為了避免風險逐漸擴大,造成無可挽回的危機,公司此時會採取路徑擴建(path-creating)策略,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因而逐漸形成日後能力的來源。
第二種獨特性情境是市場擴張,當公司確認已經在特定區域內發展成熟後,接著就會思考市場擴大的可能性。擴張計劃實行的可能性必須要建立在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的證據、資源與能力來支持擴展。否則,即使在某特定區域內是成功的,若沒有足夠資源與能力,公司進行擴張時也會面臨嚴重的阻礙。
與第一種情境一樣,當公司面臨到不得不改變的情境時,便會開始發展新的路徑來解決問題,而在尋找路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便能夠逐步培養未來所需的能力與資源。
Ahuja & Katila (2004)認為,當公司遭遇到以上兩種獨特性情境後,會引發後續資源能力的累積。我將這兩種情境比喻為一種特殊的觸發情境。若是以人生的路程來看,獨特性情境就像是每種不同的關卡,遇到關卡時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想盡辦法來度過難關。這個想盡辦法的過程其實就是在破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你自己的資源與能力。這也正好呼應作者認為資源是經由逐漸進化而來的論述。
資源來自於連結新知識
當企業發生科技耗竭時,公司可能會想辦法提升人員的科學能力。例如,提高公司研發人員或是發明人對於元素因果關係的理解,找到元素之間的連結進而創造出新元素,此舉更可以讓研發人員有助於辨識元素之間的組合是不是有效。又或是,借鏡不同公司正在發展的技術,透過瞭解不同領域的知識來增進自己的科技能力。以上這些公司針對科技耗竭而發展的活動在文獻中稱為科學搜尋(Science search ),文獻中表示當公司面臨的科技枯竭越大,那麼其科學搜尋的強度也會越大,這樣的過程會增進公司最後的創新成果。
資源來自於跨越疆界
市場擴張要面臨到的問題可能包含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差異、材料是否足夠,或是要不要開發新技術來解決當地問題等。實務上,有些製造業想要進行市場擴張,但有些國家的法規可能會讓擴張過程變得不可能或是不可行。又或是,同樣的產品進入到不同的國家市場,需要調整以符合在地化的產品。除了供應產品外,也要考量到後續是否能夠持續性的提供技術支持。由於這些原因,公司在面臨到市場擴張時,便有可能會開始發展國際研究業務來面對這些問題。而這類型的跨國研究活動在文獻中將之稱為地理搜尋(Geography search )。
市場代表著各種不同國家的存在,可以提升公司對於不同領域的認識。跨國公司所獲得的知識會因為其地理搜尋活動越多而逐漸增加,這項知識不僅廣泛也具有多樣化,最後更會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體系。當公司開創出這樣的路徑時,將有助於導致異質性資源的產生。
深受啟發的觀點,資源在哪裡?大哉問。人是不是都很固執己見?越專業是不是就越看不到資源的機會,因為我們對於資源價值與意義的認知,反倒成為我們看待異質資源的制約因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