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韓國前,我看了《狂粉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粉絲經濟」是與許多新興名詞並駕,為近年來熱門商業詞彙之一。培養出自家粉絲,是許多企業趨之若鶩的,然而對於粉絲可又知多少?本書的兩位作者,嘗試以大量與豐富的案例及社會科學的角度,闡述這股粉絲熱潮,是一本將自身繞於粉絲議題的專業與經驗,系統性的整理並歸納粉絲相關知識的書籍。
粉絲是一種源於人類本能的身份
我們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曾經「成粉」過,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粉絲心,其實是人類所共有的心理,也就是源於渴望與他人產生連結的本能,而由作者所言的粉絲文化,其實也就是「我們為了展現自己是興趣團體的一員而從事的活動」。或許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他人狂熱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心理,但我們卻可能在2018的世足賽期間,與好友們一起為支持的足球隊做出瘋狂行為,默默成為足球迷的一員。為「著迷對象」瘋狂,展現的是一種身份認同。粉絲與一般消費者及使用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在乎該事物背後的「價值觀」而非本質,也因此企業在處理粉絲議題時,必須要透析粉絲為何喜愛自己的產品,才能避免自身作為違背了「價值觀」而引發粉絲的反噬。然而,每位粉絲對於同一件事物上所反射出的「價值觀」實則不盡相同,因此企業也需深入解讀才能真正掌握。
粉絲,離不開「體驗」與「社群」
「體驗」與「社群」是粉絲文化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因其源於人類追求社交的本能,也就是透過「著迷對象」與氣味相投的人建立關係,兩者缺一則無法建造強而有力的粉絲大軍。「體驗」講究的是粉絲能與「著迷對象」直接產生互動,包含回憶、感受等無形產品。對於哈利波特迷而言,世上沒有什麼事是能夠比與JK.羅琳吃頓下午茶來的更幸福。另外,「社群」則是粉絲能夠與粉絲間所產生的連結。這就是為何摔角迷最愛的,是在賽場的觀眾席與旁邊不認識的粉絲,一同為「正派」的勝利而昂首嘶吼。同時,也讓我明瞭為何在流行音樂產業中,演唱會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因為演唱會能夠同時滿足這兩項重大特質。
最好的粉絲經營方式,是無為而治?
本書提出:無為而治在某種程度而言,可能是最佳粉絲經營方式。確實粉絲所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常使得企業無意的干涉有時會產生反效果,但企業著墨的重點應是建置更完善的「粉絲文本」,也就是粉絲直接體驗「著迷對象」的管道,而非僅留於表面上的擴張粉絲群或全然無為。「粉絲文本」則聚焦於前面所提的兩大環節―「體驗」與「社群」,而如何地操作,則是每個企業重頭戲。以黃郁瑄學姊的「文化科技」研究為例,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是探討韓國於經營粉絲文本上的創新作為,在科技與文化上找尋最適平衡點,協助使用者體驗文化。但是,企業也別忘了,粉絲的「社群」其實也是「體驗」的一環,因此建構粉絲互動的平台也是另一重點。
以拔山倒樹聲勢而來的粉絲浪潮,是不容忽視的新興商業文明。「世界上最不能招惹的,就是粉絲」是一句來自網路的玩笑話,但確實,粉絲力量著實不可小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