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技術問題其實是倫理問題
倫理問題的背後,卻又是價值觀的問題上個月,各家電視台搶著播報農民鳳梨賤買問題
一個聳動的標題:「努力種也要聰明種,崩盤是農民錯誤選擇」
結果農委會一狀告到監管單位
要求各家電視台更正
電視台發現,的確有錯誤
於是就換了一個標題:「農委會主委神隱。」
然後就沒事了
這件事讓我略感驚訝
也有一些反思
為何在網路,新聞的標準就可以放寬?
這似乎是當下電視台的共識
只要是網路的內容,就可以不要太嚴格
為了要衝流量
於是就請來的話題製作人
標題下的聳動,是要追求點閱率
正確性,也就變成其次了
新聞互相抄來抄去,也就一起錯了
另外一則新聞是有關於高中學生打老師
令人不解的是
電視新聞採證的來源竟然是「爆料公社」
這已經不是新聞準確度的問題了
這演變成倫理問題
明知道不準確,卻仍然引用
明知道不可以抄襲,還是複製,為了省麻煩
明知道不能夠譁眾取寵,卻還是炒作話題
這當然也是管理問題
明知道應該訓練記者,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
也應該要多研讀普立茲獎的作品
可是卻因為擔心觀眾被別台的灑狗血新聞吸引走
所以就放任新聞的尺度
明知道記者不可以兼任「判官」
為了黏著度,卻還是放任記者批評,而不是批判
這也是心理問題
網路流量,明明不代表觀眾的肯定
更不代表業績的成長
不炒作話題並不代表就會輸給友台
每天從此800條新聞也不代表就會有影響力
可是,電視台卻還是一直迷思著網路的流量、炒作的聲量、新聞的數量
這演變成倫理問題
明知道不準確,卻仍然引用
明知道不可以抄襲,還是複製,為了省麻煩
明知道不能夠譁眾取寵,卻還是炒作話題
這當然也是管理問題
明知道應該訓練記者,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
也應該要多研讀普立茲獎的作品
可是卻因為擔心觀眾被別台的灑狗血新聞吸引走
所以就放任新聞的尺度
明知道記者不可以兼任「判官」
為了黏著度,卻還是放任記者批評,而不是批判
這也是心理問題
網路流量,明明不代表觀眾的肯定
更不代表業績的成長
不炒作話題並不代表就會輸給友台
每天從此800條新聞也不代表就會有影響力
可是,電視台卻還是一直迷思著網路的流量、炒作的聲量、新聞的數量
我倏然發現
這並非只是記者的素養問題
也不單單是流量衝營收的計算
這其實是品牌問題
是長久以後,大家還會不會信任這家電視台
這是思考問題
正派的電視台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沒有體認到
不只是要做對的事
而且要將對的事做對
對的事如果沒有做對,還是不對
歸咎到底,這是品味問題
有品味的經營者
心中會有一把尺,眼中會有一條底線
正派的電視台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沒有體認到
不只是要做對的事
而且要將對的事做對
對的事如果沒有做對,還是不對
歸咎到底,這是品味問題
有品味的經營者
心中會有一把尺,眼中會有一條底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