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參與討論,因為有大多假設是與會者尚未顧及,而僅持己見是很難溝通的。例如,美國並非全面廢除碩士論文制度,很多常春藤名校都是因為論文而使學校產生巨大影響力。很多公司像是Google、Cisco等都是研究生論文轉變出的事業。歐洲的學術論文指導又是不同的模式,重點不是「教學科技能」,而是著重脈絡的思辨。這些背景沒有好好理解前,討論是否廢除都會以偏概全。
論文真的沒用嗎?
這讓我想起兩千七百年前,當時晁錯26歲時(也是現代研究所畢業年齡),寫了一篇短論文《守邊勸農疏》,就改變了漢朝當時邊疆防衛的策略[i]。
當時漢朝軍隊為了防禦匈奴的攻擊,在邊疆拉出一條很長的防衛線。可是駐點卻零散,容易被匈奴單點侵略,以游擊戰襲擊沿線。漢軍等到中央軍隊來支援時,已經緩不濟急。
軍隊太少打不過,軍隊太多就走不快,而且糧食也不夠。每年都要徵收農夫成為軍人,從首都長安行軍到邊疆,三個月就死傷許多兵卒。到了邊疆,農夫看到凶悍的匈奴人,更是魂飛魄散,而且在當地水土不服,又死傷無數。軍隊好不容易適應邊疆的氣候,結果就要準備返回首都換師。
分析這狀況後,晁錯的論文提出一個新觀點,由派軍制度(徵兵送去前線,退役後換防)變成駐守論(讓人員戍守在邊疆)。他點出,過去的防守策略有迷失。由內地派遣農民當兵,因為水土不服,行軍一路就死亡很多,而且逃跑無數,農作又受到影響,稅收也就受到影響。
到駐軍地又因為天候不適應而傷亡。剛剛適應,就又換一批人來防守,多年來不斷重複此悲劇。戍邊不成,反而容易轉成叛亂。
匈奴逐水草而居,難以掌握行蹤。晁錯建議要從派軍變成駐守,如此一來,匈奴不管在任何時候進攻,都會有熟悉當地的軍隊對抗之。
「論文口試」時,晁錯受到考官質疑:目前送人去邊疆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要把那麼多人安置在邊疆,怎麼可能?晁錯在論文裡早就想到這一點,所以他提出三點「實務貢獻」。
第一,晁錯建議實施「第二個春天計畫」。給罪犯一個重生機會,自願遷往邊疆者免罪,並且可獲自由身。富人願意獻奴者,封爵,可抵罪。平民自願去者,賜爵位、封官。所有自願去的人給房、給器具、建城堡、給武器、設置醫療所、免租稅、給結婚紅利、男丁賜婚等。
因為當時漢朝承襲秦朝的律法,對於犯人的處分比較嚴重。許多受刑人,不是需要割鼻子,就是要斷腳後跟,要不然就是閹刑,更嚴重就是死刑。比起這些刑罰來說,去邊疆服役相對來說更有吸引力,而且就可以免除一切的罪行,變成自由人,重新獲得社會地位。如此,農夫不用去當兵,可以好好耕作,也不會影響國家稅收。
第二,戰利品分紅制度:就是與匈奴戰,得戰利品者可分半。若擄獲兩匹馬,自留一馬(相當於獲得一輛BMW);若獲地兩百畝,可自得一百;若或戰俘20人,自己可留下10人。這些犯罪的人接受軍事訓練,轉型為軍人,但是面對強壯的匈奴人,還是心有恐懼。但是,這樣的戰利品分紅制度,對決定要長期生活在邊疆的人是很大的誘因。駐守士兵可以獲得土地、人力(奴隸)、戰馬這些寶貴資源,而很快的致富。
第三,送糧食,得爵位。在大城市的商人,若運送糧食到邊疆,可拜爵,稱為「徙邊」。運600石者,拜為「上造」(二等勳爵);運4000石者,拜為「五大夫」;運12000石者,拜為「大庶長」。因為當時法律比較嚴苛,人民動不動就會觸犯法律。如果家人不小心觸犯了法律,就可以用這些爵位抵罪。也因此,手邊比較富裕的商人很樂意先買點「保險」,同時又可以增加社會的名望。
晁錯的論文很原創,也很有用。不過,我說晁錯啊,你這論文名稱《守邊勸農疏》取得也太難懂了吧。
軍隊太少打不過,軍隊太多就走不快,而且糧食也不夠。每年都要徵收農夫成為軍人,從首都長安行軍到邊疆,三個月就死傷許多兵卒。到了邊疆,農夫看到凶悍的匈奴人,更是魂飛魄散,而且在當地水土不服,又死傷無數。軍隊好不容易適應邊疆的氣候,結果就要準備返回首都換師。
分析這狀況後,晁錯的論文提出一個新觀點,由派軍制度(徵兵送去前線,退役後換防)變成駐守論(讓人員戍守在邊疆)。他點出,過去的防守策略有迷失。由內地派遣農民當兵,因為水土不服,行軍一路就死亡很多,而且逃跑無數,農作又受到影響,稅收也就受到影響。
到駐軍地又因為天候不適應而傷亡。剛剛適應,就又換一批人來防守,多年來不斷重複此悲劇。戍邊不成,反而容易轉成叛亂。
匈奴逐水草而居,難以掌握行蹤。晁錯建議要從派軍變成駐守,如此一來,匈奴不管在任何時候進攻,都會有熟悉當地的軍隊對抗之。
「論文口試」時,晁錯受到考官質疑:目前送人去邊疆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要把那麼多人安置在邊疆,怎麼可能?晁錯在論文裡早就想到這一點,所以他提出三點「實務貢獻」。
第一,晁錯建議實施「第二個春天計畫」。給罪犯一個重生機會,自願遷往邊疆者免罪,並且可獲自由身。富人願意獻奴者,封爵,可抵罪。平民自願去者,賜爵位、封官。所有自願去的人給房、給器具、建城堡、給武器、設置醫療所、免租稅、給結婚紅利、男丁賜婚等。
因為當時漢朝承襲秦朝的律法,對於犯人的處分比較嚴重。許多受刑人,不是需要割鼻子,就是要斷腳後跟,要不然就是閹刑,更嚴重就是死刑。比起這些刑罰來說,去邊疆服役相對來說更有吸引力,而且就可以免除一切的罪行,變成自由人,重新獲得社會地位。如此,農夫不用去當兵,可以好好耕作,也不會影響國家稅收。
第二,戰利品分紅制度:就是與匈奴戰,得戰利品者可分半。若擄獲兩匹馬,自留一馬(相當於獲得一輛BMW);若獲地兩百畝,可自得一百;若或戰俘20人,自己可留下10人。這些犯罪的人接受軍事訓練,轉型為軍人,但是面對強壯的匈奴人,還是心有恐懼。但是,這樣的戰利品分紅制度,對決定要長期生活在邊疆的人是很大的誘因。駐守士兵可以獲得土地、人力(奴隸)、戰馬這些寶貴資源,而很快的致富。
第三,送糧食,得爵位。在大城市的商人,若運送糧食到邊疆,可拜爵,稱為「徙邊」。運600石者,拜為「上造」(二等勳爵);運4000石者,拜為「五大夫」;運12000石者,拜為「大庶長」。因為當時法律比較嚴苛,人民動不動就會觸犯法律。如果家人不小心觸犯了法律,就可以用這些爵位抵罪。也因此,手邊比較富裕的商人很樂意先買點「保險」,同時又可以增加社會的名望。
晁錯的論文很原創,也很有用。不過,我說晁錯啊,你這論文名稱《守邊勸農疏》取得也太難懂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