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雅棠|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年級。研究興趣為韓國粉絲經濟、影視音、組織作為。
就在前幾日, BTS再度以「最受歡迎社交平台歌手獎」被提名者之姿,成為首度入圍全美音樂獎(American Music Awards)的韓國偶像組合。這似乎不出多數粉絲的意料,因為他們早已於今年二度奪下美國告示牌音樂獎(Billboard Music Awards)之中的「最佳社群網站藝人獎」,打破告示牌十二年來的紀錄,更使的南韓總統文在寅發推表揚。除了滿心的驕傲,我也不免再次深陷於BTS為何能較其他K-POP團體,擁有更多如此風光成就的思維之中。
在抽絲剝繭BTS的成功之時,我審視起BTS的粉絲行為,更將目光轉移到了K-POP上。BTS是屬於K-POP中的偶像團體,而我所觀察到的是:BTS粉絲雖然確實擁有部分特殊的粉絲行為,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卻又是與其他K-POP粉絲一同共有的―但為何只有BTS的粉絲將其拱上了天?
為分析造就如此現象的秘密,以下,我將再以自身經驗與觀點,嘗試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K-POP:宛若一場超大型的選秀節目
首先,來談談韓國所獨有的「打歌」文化吧!「打歌」,其實就是宣傳新曲。一個團體或藝人通常會在發佈新專輯後,於韓國五大音樂節目以表演的形式進行宣傳。值得一提的是,K-POP的「打歌活動」更結合了「投票制度」,使得眾多韓團間,儼然形成一股另類的常態性「競賽」。節目每週皆會誕生排行榜冠軍,而計分的方式包含現場投票、歌曲播放次數、專輯銷量等等,各家皆不同。如此現象,我認為,就是促成韓團粉絲對其偶像具有強烈向心力的源頭,甚至比他國的偶像粉絲來的高。
其實不僅打歌節目,韓國更設有諸多音樂獎項引起各團角逐,其中最眾所皆知的,就是MAMA音樂大賞。而這層層的比賽,使的粉絲不僅在陪伴韓團成長的同時,更易激起一股與偶像共享的革命情感。我認為,各團所擁有的粉絲名、應援口號、手幅及手燈等,也都是競爭下的延伸產物。
在粉絲的眼裡,偶像得到第一名不僅僅是包含偶像自身的努力,更存有親自參與的成就感―K-POP就如同一場超大型的選秀節目,每個韓團都擁有自己努力的故事並茁壯成長。當觀眾選擇參與了故事,便又更加的感同身受。
K-POP狂粉:「粉絲情境」功不可沒
但是,韓團的「革命情感」究竟又是如何建立的呢?我們一定要談起的,就是「粉絲情境」這號人物了。粉絲情境,以《狂粉》作者所言,就是「圍繞著『著迷對象』所創造的內容」。舉凡粉絲所創造出的內容,包括儀式、新創詞彙、社群媒體文章、朝聖都屬情境的一環,但其中更強調的是:當一件事物被一群人大量討論時,情境也就油然而生了。情境,也就是我常言的「暈」。
值得一提的是:情境雖然是由粉絲所創,然而好的情境,絕對關鍵仍是來自於著迷對象本身。也就是說,雖然這種「革命情感」的擴散者是粉絲所為,但操縱者卻是經紀公司與藝人,甚至是K-POP本身。「日」才是情境能否擴散得廣與深的決定者。
社群媒體:創造與延展情境的關鍵
社群媒體不僅創造了粉絲情境,它更延展粉絲情境,使得偶像藝人與粉絲之間的連結,能夠比以往更加方便且快速地產生。也可以說,當偶像團體逐夢的酸甜苦辣,本就因為K-POP所營造的「競爭感」而強烈,卻更透過粉絲於社群媒體的活動而越發地擴散,甚至粉絲們能夠不分國籍地團結一心―社群媒體的優點就是能讓使用者平等地接收資訊。
情境,不僅協助韓團「吸粉」,更是「留粉」。當一名「過客」在韓國團體身上得到娛樂的同時,就算少了「轉粉」的契機,卻可能再經情境,更進一步地接收了偶像與粉絲們的歌頌或意念,動容而「轉粉」,最終更自然地想為其奪獎而不自覺地「留粉」。
所以,BTS是如何擁有現今成就的呢?
我認為,這就是為何BTS粉絲群能擁有如此咋舌的團結程度。我們都希望BTS能更上層樓,獲得更多獎。舉例而言,2017年的美國告示牌音樂獎,便是粉絲「死命」投票的結果。BTS在最後是以超過3億的票數―總票數的七成,力壓第二名的小賈斯汀,終使BTS於歐美打開知名度。
BTS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在基於K-POP成功營造粉絲向心力的同時,更透過妥善使用SNS傳遞訊息,與粉絲協力建造出更加強大的情境,也就是「超越K-POP下的BTS情境」。
但是,BTS的粉絲行為又是如何呢?他們的SNS秘密又是什麼呢?我將在之後為各位進一步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