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秦謎2:用反推的邏輯解析「成蟜之亂」【汪詩堯】


作者:汪詩堯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生一年級。研究興趣:服務體驗、物聯網技術中介


秦始皇從出生以後,一直到二十二歲親政掌權以前的事情,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唯一所知道的就是他有三個弟弟:一個在前線倒戈叛國,另兩個被秦始皇親手殺掉。圍繞在年輕嬴政周圍的是怎樣的人倫慘劇,其中又有何政治陰謀?

謎情浮現:隻言片語下的疑案

《史記·刺客列傳》提到,秦始皇童年時代有一位朋友,叫作姬丹,是燕國的太子,他們都曾經在趙國首都邯鄲做過人質,可以說是一對患難兄弟。但等到嬴政榮歸秦國登上大位之後,姬丹卻仍是無出頭之日,又到秦國做人質。而此時昔日的要好玩伴卻一心想滅六國,對於姬丹早已沒有任何情誼,姬丹曾多次向秦王政要求歸國,秦王政卻說:「等烏鴉變白,馬匹生出犄角,就准許你回國。」

好人當不了好君主,好君主當不了好人。毫無疑問,秦王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離不開他的冷血無情。

秦始皇青少年時代,還有另一條線索,就是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成蟜與嬴政同父異母,年齡相近。嬴政即位以後,成蟜也順利成長成一位政治人物,頗有一定勢力。然而在秦王政八年的時候,成蟜領兵進攻趙國,突然在前線投敵叛國,史稱「成蟜之亂」。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意思是,秦王政八年,秦王弟弟長安君成蟜領軍攻打趙國,在屯留反叛。叛亂被平定,參與叛亂的軍吏都被斬首,參與叛亂的民眾被遷徙到臨洮。根據《史記·趙世家》的記載,在這次事件後,成蟜亡命到趙國,被授予封地饒。


上述短短的記載,便是秦始皇青少年時代。至於史書所記載的成蟜之亂發生的原因結果、來龍去脈,沒有提及。這也成為了第二樁始皇疑案。

那麼問題來了,成蟜為什麼反叛?反叛的動機為何?是誰平定了這場動亂?

回溯身世:截然不同的倆兄弟

成蟜與嬴政同父,成蟜的出生是一段曲折的故事。這段故事發生於嬴異的顛沛流離。嬴異出生於西元前281年,十七歲時,到趙國邯鄲做人質,結識呂不韋,共謀王太子繼承權。二十二歲時,子異得到趙姬並與之同居。二十三歲時,趙姬生下了嬴政。二十五歲時,回到秦國做了王太子繼承人。嬴異三十二歲繼承王位,做了三年秦王,三十五歲死去,諡號莊襄王,王位由嬴政繼承。

在嬴異的這份經歷年表中,有一段時間值得特別注意。即二十五歲到三十一歲這六年,嬴異與妻子趙姬和長子嬴政分開,一個回到秦國,母子倆留在了趙國。這件事情,直接關係到成蟜的出生。

子異與趙姬同居,並懷上嬴政這一年,秦國和趙國之間暴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趙國大敗,秦軍共斬首坑殺趙軍約四十五萬。這場戰爭,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長平戰敗的第二年,秦軍乘勝攻入趙國境內,開始長期圍困邯鄲。就在這一年,嬴政在兵荒馬亂中出生。邯鄲城內既悲憤又恐慌,無一人不對秦國懷有切齒仇恨。身在邯鄲的嬴異一家,如波濤中一葉扁舟,隨時就有不測的危險。

情況萬分緊急之下,呂不韋重金收買趙國看守。帶著嬴異逃出邯鄲城,被秦軍護送回咸陽。而趙姬和年幼的嬴政被迫留在邯鄲城內。萬幸的是,趙姬是邯鄲人,家中又是豪門大戶,在趙姬家人拼死保護下,趙姬和嬴政被轉移隱藏,九死一生倖免於難。

嬴異回到咸陽後,在養母華陽夫人及其家族的支持下順利成為了繼承人。嬴異的生母,是一位名叫夏姬的夫人,關於夏姬其人,史書上只說她是眾多夫人當中的一位,生下子異以後,「無寵」。而嬴異成為王太子繼承人,夏姬也有了出頭的日子。如今兒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自己身邊,萬分高興。

而此時趙姬和年僅三歲的長子嬴政都被困在圍城邯鄲,生死下落不明。在王室,延嗣續國是頭等大事,於是為嬴異物色新夫人成了緊迫的事情。夏姬是嬴異的生母,嬴異的新夫人,當由她選定。


依據慣例,母后為兒子娶妻,一般挑選熟悉的娘家。秦武王嬴蕩的母親惠文後出身於魏國,為秦武王選的夫人是魏夫人。秦昭王嬴稷的母親宣太后出身於楚國,為秦昭王選定的夫人是楚夫人(按:這些故事都可以從電視劇羋月傳中看到,雖然羋月傳偏離史實偏地很離譜,但大體還是有一些邏輯在)。按照正常推理來看,夏姬為嬴異選取的新夫人,也應當出身於夏姬的母國。

嬴異在娶了新夫人的第二年生下了成蟜,成蟜比嬴政小三歲左右。如果趙姬和嬴政沒有逃過死劫,恐怕成蟜將會是新的繼承人。但幸運的是,西元前251年,嬴異正式即位。以此為契機,敵對的秦趙關係暫時和解,趙國將趙姬母子二人送回秦國。

這個時候嬴政已經九歲,小嬴政結束了在趙國的那段顛沛流離,與弟弟一起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按照正常家庭發展看,長子嬴政未來順利即位,從小一起長大的小兄弟成蟜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這段不同的身世最終還是導致了兄弟倆最終反目。

推理解密:孤立事實的連接

回到第一部分所提的三個問題:成蟜為什麼反叛?反叛的動機是什麼?是誰平定了這場動亂?

秦王政八年,成蟜反叛降趙。這一年,《史記·六國年表》記載另一件事情,嫪毐封長信侯」。這是秦國政府的官方記載,顯示意義重大。按照秦國嚴格的封爵制度,爵位的授予,必須根據軍功,不管任何人,包括王室成員,沒有軍功就不得授予爵位。王翦封爵的故事可以說明秦國封侯之難,王翦攻破趙國,消滅燕國,戰功累累,卻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


在攻滅楚國的戰爭中,王翦統領六十萬秦軍出動,秦王嬴政親自來送行,王翦臨行前曾經對於列侯難封表示不滿。王翦的侯爵,是在大敗楚軍、攻滅楚國以後才被授予的。由此可見列侯爵位的授予是何等不易。

嫪毐一定是立下了非同尋常的功勞。雖然史書上沒有明說嫪毐因何封侯,但與成蟜之亂兩件事情一前一後發生在同一年,絕不可能是偶然,可以嘗試猜測,嫪毐平定反叛,因功受賞。

嫪毐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來平定這場反叛?

嫪毐是趙國邯鄲人,與趙姬是同鄉。《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嫪毐本來是呂不韋的家臣,後來被呂不韋介紹給趙姬,得到趙姬的寵愛,也就是說,嫪毐是屬於趙姬的政治勢力。

那會不會是以趙姬為代表的政治勢力,排擠逼迫成蟜呢?

牽涉到了趙姬,也就引進了影視劇中的大戲——後宮爭鬥。首先可以看以趙姬為首的政治勢力,趙姬、呂不韋以及嬴政。而與趙姬敵對方也就是是前文所提到的嬴異生母夏姬所挑選的新夫人。

夏姬的「姬」,是婦人的美稱;姬前的「夏」,或者是姓氏,或者是與出生國相關的某種稱謂。秦始皇的母親被稱為趙姬。趙,不是她的姓氏,而是表示她的出生國——趙國的一種稱謂。以此類推,夏姬的「夏」可能也是如此。

夏是古代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它的活動區域,為戰國時韓國的領土,基於這種地域觀念,稱韓為夏,稱韓國出身的韓夫人為夏夫人,寫作夏姬,合乎情理。

另外在《戰國策·秦策》《新序·善謀》《史記·春申君列傳》關於成蟜的記載中,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韓國,不費一兵一卒,使秦國得到韓國「百里之地」,回來後封爵受賞。這件事情的背後,顯示出夏太后與韓國王室之間的密切關係。

成蟜這時候只有十五歲,能夠不費一兵一卒取得韓國的大片土地,著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事情背後,往往有隱秘的背景。可以作一種合理推測,夏太后與新夫人都出身於韓國,與韓國王室有密切的關係,於是她們動用自己的關係網,派遣成蟜出使韓國,通過軍事壓力和外交活動,迫使韓國獻出百里的土地。成蟜歸來後,因功受封,成為擁有封土和封號的封君。

總體看夏姬一派,內以夏姬、韓夫人和成蟜為中心,外以韓國為支援,在秦國的王室裏面,形成一種韓系外戚政治勢力。相對應的,趙姬和嬴政、呂不韋則形成了趙系外戚政治勢力,雖然趙姬並沒有母國支援,但正妻和兒子是長子的身份又補強了這一點。趙姬和嬴政如果當初未能從趙國歸來,成蟜就將取代嬴政成為第一繼承人,韓夫人就將取代趙姬成為第一夫人,秦國的政局將會變動。趙姬和秦始皇的一生,將會有完全不同的命運,所以不管怎樣看,這兩派恐怕都是水火不容的死對頭。

這種政治勢力的平衡最終被打破,《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說:「七年,夏太后死。」第二年就發生了成蟜之亂。韓系的祖母與孫子之間,兩個不幸的事件,先後相繼。也就是說,夏姬一死,趙系後宮勢力便立刻開始對韓系勢力下手。

所以,總結來看,整個史實鏈是這樣的:趙姬嬴政未歸國時,韓系已經成為一股成熟的政治力量。歸國后,兩方勢力勢均力敵。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秦王政八年,成蟜叛亂。同年,趙太后手下的嫪毐被封侯爵。聯繫起來解讀:趙系後宮與韓系後宮水火不容,夏姬死後,韓系式微。趙系加緊打壓,成蟜無奈,只能與趙國做交易,反叛後獲得封賞。趙系嫪毐又平定叛亂封爵,進一步擴張了趙系勢力。

另外,還有一個暗中的角色不能忽視,那便是秦始皇嬴政。在我看來,整件事情看起來是韓趙後宮勢力的爭鬥,實際卻是年輕的嬴政暗中操控。在成蟜之亂平定之後,嬴政又雷厲風行、乾淨俐落地收拾了趙系勢力(以後有機會再分享)。趙系對於弟弟的迫害,一定也是得到了嬴政的支持。

整個成蟜之亂推演下來便是如此。事件的真相,不僅僅在事件的本身,也在事件前後左右的關聯當中。夏太后之死、成蟜之亂與嫪毐封侯這三件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間,不但是有關聯的,甚至可能是具有同一背景的連續事件。

洞見:「反推正寫」的邏輯推理技巧

這一段歷史的推理,是從結果來反推原因與過程。在邏輯論證中屬於「反推正寫」,即以所求為中心,需要什麼找什麼,從未知向已知推導。福爾摩斯在《血字研究》最后一节《尾声》说:「凡是異乎尋常的事物,一般都不是什麼阻礙,反而是一種線索。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能夠用推理的方法,一層層地回溯推理。」

比如從成蟜反叛的結果中倒推反叛原因和動機。反叛分兩種,一種是主動反叛,另一種是被動反叛。

主動反叛時,反叛方一般佔據主動權,成功率較高,比如歷代造反上位者,雖然冒著極大風險但一朝得手便立上九天,比如玄武門之變或是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被動反叛,反叛方處於被動,屬於「君逼臣反」,常常我們能在影視劇裏聽到:「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反叛者往往面臨極大的代價,且成功幾率低,比如漢武帝時巫蠱之禍。

成蟜明顯是被動反叛,原因有二。第一,如果反叛目標是弑君奪位,不會選擇戰場上臨陣反叛,而應該是在秦宮動手。第二,秦國在當時儼然已無法撼動,以成蟜的身份,在秦國必是重臣貴胄,反叛的結果只是卻只是被授予封地,反叛收益和成本根本不成正比。所以,與其說成蟜是反叛,倒不如說是被逼無奈之下的叛逃。

質性研究中,這種倒推技巧我覺得也常常很適用。比如在臺灣大車隊案例中,有些會用黃金點司機賺的盆滿缽滿,有些司機卻是零星半點。要找到原因,可以把整個事情放進推理框架中。所求為:為什麼有些司機能夠善用衛星派遣系統,獲得不錯收益。所知為:司機運用衛星派遣系統;司機有自己的小數據庫。從所知中,司機如何運用系統和小數據庫便可以倒推出黃金點是如何產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