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文獻回顧:資源運用的鬥與智,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之道【莊惠琳】

作者:莊惠琳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年級,研究興趣為時尚產業的複合商業模式創新。


一場戲的破局

如果說將商業模式比喻為一場戲,在這場戲當中有很多相關的利益者,舉凡企業本身、外部合作夥伴或是顧客等等,他們在這場戲當中都有自己的期望,「我」希望從這場戲中得到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而這也是他們參與這場戲的原因,對於情節的安排,則是使所有角色的期望都能夠得到滿足的方式和途徑。

然而,看似合作的局面卻往往維持不久,如同經濟學「賽局理論」所提到「囚犯困境」的概念,各方利益者為了利己以及資訊不對稱,最終導致合作破局。由此可知商業模式創新談何容易?它其實存在一個實務問題,就是即使企業家清楚了這場戲的規則,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操作。

新舊商業模式的互補綜效

繼上一篇《女人我最大》運用「開放創新」觀念喚醒組織內外部資源的隱性價值,在《聯合報系複合商業模式的形成》文獻當中更進一步探討資源流動的重組能力。在商業模式創新的演變發展當中,從最初的創新產品與創新技術到新舊商業模式的「取代」與「並存」議題的探討,「複合」提供我們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視角,以交換資源流動的觀點找尋企業勝出的突圍之道。

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將「複合」與「共存」混為一談,像是時常能在美妝業或時尚產業可以看到「複合品牌店」一詞,仔細了解後可以發現此種經營模式只不過是將各種不同品牌的商品聚集於一家店販售,少了利基於兩個組織之間的「對偶關係」,例如新舊商業模式、線上與線下交易。複合即「複數之合」,若未有對偶兩造,即難謂複合更難以產生相輔相成的綜效。

聯合報系的經營模式

在電子商務發展和消費族群分眾化的影響下,各產業無不在競爭的紅海當中尋找商業模式創新的契機。7-11統一超商為補足現有商品結構的不足以及看好國內美妝保養市場不斷成長,以店中店的經營模式量身打造新品牌「K·Seren」;又如在聯合報系的案例中,將舊聞轉值為線上知識庫以及運用記者形塑議題的能力引導新聞網站的讀者轉換為電子商務網站的消費者,產生更豐富的成效。

本研究以聯合報系所屬的媒體產業為例,打破以往對於複合商業模式大多為實體產業的認知,將新聞本業結合資訊服務、電子商務以及策展活動創造三項經營的複合商業模式。

資源運用的天時地利人和

在與本篇文獻對話的過程當中,不停反想著喜事國際策劃董陽孜老師《讀衣3》面臨的制約。公司現階段面臨內部人手不足必須借力使力引進組織外部有經驗人才的策展經驗。然而,這時候公司人手不足引進外部資源時,責任劃分該如何界定,組織內外的政治角力、僵化的制度或是利益分配問題,都會阻礙資源的有效流動。此議題點出了兩個研究問題。

第一,組織在「開放創新」之下,內外部背後的機構制約可能才是阻礙創新的「大魔王」。

第二,多數企業誤解了商業模式創新,複合商業模式應是組織實驗一連串資源流動可能性的「結果」。在這之前,並非所有組織都擁有可被實驗的資源。這時候,主導者該如何辨識或創造可被實驗的商業模式創新資源,亦是本研究中尚未提到的部分。

傳統企業的生存之道

在產業的典範移轉當中,從傳統產業鏈的線性價值鏈活動到強調多元迴圈複合發展的平台模式。傳統企業走向新商業模式的最大挑戰,在於必須承擔舊業務與負債的情形下,又兼顧新事業的發展。「轉型」意味著新模式與舊模式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需要梳理,也代表新、舊的業務模式可能會互相促進成長或是取代。

在此過程中,企業應該利用內部、還是外部的資源來進行轉型?企業與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關係將如何轉變?如何調整組織結構來處理舊事業並展開新事業?由聯合報系這個案例中,從最初的傳統紙媒發展到現今的複合商業模式可以看出,傳統企業決定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相較於新興的企業更了解如何把業務做得紮實。

因此,理想作法是讓傳統企業在轉型時充分利用過去經驗,讓舊事業為新事業導入資源,藉由過去多年的累積育成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同時在保有自己優勢之際發展新事業,讓新舊商業模式發展相得益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