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金曲傳承 永垂不朽【莊惠琳】


作者:
莊惠琳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年級。研究興趣為串媒體、搖動商務、複合商業模式。


金曲獎的誕生:輝煌歲月的不凡傳奇

一首歌曲的傳唱除了來自歌手歌唱的詮釋之外,沒有幕後製作團隊的投入及支持,再好的音樂也難以傳唱於世代。回溯金曲獎創立的八O年代,那是華語流行音樂起飛的歲月,從王牌製作人兼歌手的羅大佑、李宗盛、周治平、童安格、陳昇、張宇等,他們的詞曲創作成了八〇年代的主流風潮,也締造了華人流行樂壇的領先地位。

在音樂方面,八〇年代華語音樂開始流行搖滾曲風,女生包括這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蘇芮,男生有羅大佑。蘇芮1983年以《一樣的月光》一鳴驚人,強勁爆發力的嗓音,加上寬廣音域,造就一股滄桑感,更結合靈魂樂,替當時注入不同流行元素。蘇芮一炮而紅後,迅速成為八〇年代最具代表的女歌手,更帶來多首暢銷金曲,包含《奉獻》、《親愛的小孩》、《酒矸倘賣無》、《花若離枝》等,也被多位後輩翻唱,其中張惠妹與那英都視蘇芮為偶像。習慣登台一身黑的蘇芮,一貫酷帥搖滾態度,當時風靡許多少男少女。

金曲獎就是在這樣的華語音樂盛世下所創立,不僅是音樂人的共同回憶,也是伴著你我成長的音樂記憶。有幸參與這屆金曲獎補位大隊的隊長,讓我從電視機前的局外人變成置身於入圍者之中的參與者,一同分享著得獎的喜悅時刻。


領導的真諦:細微處看見需要

記得第一次聽到補位大隊,是在去年所上舉辦的職涯工作坊上邀請劉麗惠學姐到場分享時,提到每年都會邀請政大的學生擔任金曲及金馬獎補位大隊的工作。當時坐在台下的我感到既新鮮又好奇。沒想到相隔半年之後,願望成真,接下這屆金曲獎補位大隊總召的工作。

對我來說,的確具有挑戰性,不僅對內要和補位大隊人員作溝通,還要隨時提高警覺解決各種突發狀況。對外也要和台視工作人員協調及溝通,讓補位流程更加圓滿。因此,每一步我都走得如履薄冰,深怕一個不小心就砸了政大補位大隊的招牌。

總召有如樂團的總指揮,可以不用都會所有演奏的樂器,但對於大提琴演奏到哪個樂章、鋼琴樂手什麼時候要彈奏以及小提琴什麼時候要升高音都需要全盤掌握。因此,總召除了把份內工作做好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危機處理應變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是這次擔任總召的我收穫最大的部分。

由於這次補位大隊參與的學校包括政大企研、政大科智以及東吳企研的同學。在人數眾多情況下,管理方面更需要有策略地進行。在此同時,我才領悟到原來學校教的組織管理這門課講得是這麼一回事,隨著組織人員規模越來越大,越需要組織管理功能的輔助,讓組織運作更流暢,而不同的組織劃分帶來的效果又顯不同。


以這次的補位大隊來看,這次總共有三個學校的同學一同參與,因此事前人員配置方面要使三校皆有負責的窗口,在傳達事情的流程上更有效率,把心力和時間放在其他更重要的事上。

除此之外,由於補位大隊是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典禮現場的表演。不論是參與補位的、還在猶豫要不要報名的,或是報名了但臨時不能來的人身上,我從參與補位的人身上感受到大家殷切盼望參與補位的心情。


但是,由於補位大隊的補位流程需視當天現場活動的狀況而定,沒辦法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進入會場補到位,因此在金曲獎當天最掛心的,其實是有沒有補位的人沒有進場補到位。從這些過程當中,我意識到領導其實就是從細微處看見每個人的需要,並且協助每個人完成他們的心願。

金曲29的活動現場:三官滿足的精彩盛宴

回想金曲獎的流程,除了看見明星的興奮心情難以忘懷之外,現場的舞台、主持人、導播、影像視覺設計以及歌手表演,可說是完成這場三官同時滿足盛宴的關鍵。

首先,在一進入會場映入眼簾的是那立體層次感十足的舞台。一反過去傳統舞台的搭台設計,舞台隨著表演內容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組合。印象深刻在林俊傑歌唱的橋段,一開始由配樂大師Hans Zimmer操刀的序曲揭幕整場表演,搭配金曲獎首度採用好萊塢電影等級的AR擴增實境。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由背景墜落的高樓、宇宙星球等壯闊設計,到隨後幾首膾炙人手的招牌歌曲,加上與台、美結合的四十二位樂手,帶來完美聽覺饗宴。與國際級舞蹈家簡珮如的合作舞台,更賦予了視覺上的動態美感。最後林俊傑以《不為誰而做的歌》豪氣做結,以收漸展,呈現「渺小的偉大」之最佳詮釋。

在現場,除了注視著台上表演之外,也觀察著在兩旁的屏幕上的畫面。其中,看著幾位拿著特殊攝影機的攝影大哥,隨著演唱歌曲的旋律及氣場起伏,從舞台前「突然跑到」台上抓住最佳拍攝角度,我才了解到原來以往在電視機前看到的畫面是這樣來的。


由此可知,導播運鏡的畫面影響著觀眾整體的視覺,尤其在金曲獎這類的大型表演節目上更顯得重要,讓觀眾在享受音樂同時搭配著影像呈現的視覺內容,讓整場頒獎典禮更具吸引力。

台灣樂壇的何去何從:華語音樂的世事無常

台灣是華語音樂的起源地,回顧金曲獎的歷史彷彿華語流行音樂的縮影。依稀記得小時候的CD唱片年代,每每踏進玫瑰唱片行興奮地挑選當時很紅的流行音樂歌手新出專輯,喜悅之情難以形容。從剛出道時的周杰倫、每每出專輯必造成話題的蔡依林以及嗓音具辨識度的孫燕姿,這些伴著我們成長記憶的音樂曾經是台灣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在這個實體唱片和數字音樂處於過渡時期的年代,做為傳統唱片時代衍生物的台灣金曲獎,也必須面臨著時代轉折期的許多音樂以內,甚至音樂以外的問題。


創作的乏力、專輯的弱勢、佳作的缺少、新人的匱乏,再加上歌迷音樂審美的分流,都讓台灣金曲獎在這個缺少巨星和金曲的時代,需要面臨太多的問題。不論如何,都無法否定金曲獎在台灣流行音樂,乃至整個華語流行音樂歷史上的地位。

轉回頭看過去二十九年的台灣金曲獎歷史,依然可以看到台灣金曲獎對於華語流行樂的見證意義。回顧台灣金曲獎的歷史時刻,也許只是管中窺豹,但從這些獨特的視角裡,卻能夠看到台灣金曲獎和華語流行音樂一起走過的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