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雅棠|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年級。研究興趣為韓國粉絲經濟、影視音、組織作為。
相信大家都曾跟我一樣有過類似的困惑:到底一部看似平凡的電影,為何如此叫好又叫座?是因為演員的演技精湛,還是因為內容符合現代社會趨勢?可是他們又是如何知道這樣的劇本與演員搭配,是最對味的呢?本書作者金倫志,希望能透過經濟學的角度,嘗試地揭開這個神秘而充斥著「感覺」的產業,將「感覺」幻為可解釋的邏輯,透過數字來說故事。
挖掘歷史資料中的黃金寶庫
從歷史數據裡覺察商機,也讓我聯想到了閱讀歷史的重要性。其實世上許多的解答,過往都已訴說,只是我們沒有深探與挖掘。在《文案越簡短,腳本成交價就越貴》和《不景氣時,哪種電影最賣座?》章節中,作者指出:研究團隊皆是以一段年間的歷史資料,分析得出驗證實務問題的證據。舉例而言,在《文案》中,為找出腳本文案字數多寡與成交價格的關聯性,研究團隊分析了從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三年的一千兩百六十九篇美國影視作品,得出了「文案字數越多則腳本價格越低」的結論,協助電影投資人判斷出真正優質的作品。而這些證據,也間接的點出了許多記者媒體憑藉「感覺」而撰寫的報導,經典案例如「電影產業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受惠」。從中,也再次提醒著我們這些身於資訊爆炸時代的閱聽人,應時時檢閱訊息內容並保持懷疑的警覺性與思維,才不會輕易被牽著走而不自知。
大數據,雖有用但非萬能
在閱讀《紙牌屋與「太蒂徐」―用大數據製造賣座保證》章節中,我特別有感。其訴說的是大數據技術於文化產業的應用,也喚起了我曾修習的「大數據分析」課程中的不少回憶。文中指出,文化產業中大量圍繞人的情感及喜好趨勢的特性,使得分析數據的技術中,「自然語言處理」與「文字探勘技術」特別受到重視。從網民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到韓劇男女主角情感發展的期望,透過分析他們所言所語,廠商更能描繪出消費者所想看及想聽的內容。然而,其實大數據分析中,最困難的步驟就是「資料處理」了。該如何將這些繁雜資料轉為可用的資訊;如何解讀一串看似具參考性的留言,也是當時我們小組最為頭疼的問題,但當此關越過,則撥雲而見日。
最後,作者在文末也提及:大數據因為點出的是相關性而非事物間的因果,因此並非萬靈丹,這使我想起了質性研究中,由結果思脈絡的講究,恰恰與其擺放的重點相異。因此,若能擷取質性研究與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優點,彼此互相平衡與搭配,我想應該會是一個極佳的組合。
由看似說話的數字,理出思辯的道理
許多人迷戀數字,也相信數字訴說的「事實」,然而,在《江南Style爆紅》章節中,作者由新聞報導的「〈江南Style〉帶動的經濟價值達一兆韓元以上」,對於數據提出質疑。作者透過「產業關聯分析」及「文化接近」等論點,抽絲剝繭地釐清這「一兆韓元」從何而來,而從中,讀者也跟著作者走上一趟思辯之旅。我認為,這也就是閱讀了一本好書中最可貴的所在。在提出一個問題時,我們究竟是運用何種論點或資訊,佐證假設,而最終又是如何地煉出結論,是值得我們再三思量的。雖然研究結果得出「PSY歌曲確實能讓韓國出口到海外的出口額大增四倍左右」,但不代表為求韓國出口額增加四倍,需透過強化韓流來達成,也不代表出口額僅大增四倍。
回到生活中,我們不也應如此地得出「存疑的結論」?我認為,當我們能針對自身主觀論點時,像煎鬆餅一樣,時時翻面,嘗試由不同面向或腳色審視同一個問題時,我想或許就不會輕易犯下「一兆韓元」的謬誤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