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皓鈞|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硏究所博士。
新、舊價值的衝突下,往往帶來緊張與破壞,但透過Hernes所帶給我們的時間觀,我們將發現變與不變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什麼方式來連結過去與未來。
平凡中見驚奇,偉大中見平凡
2018年的EGOS舉辦於如詩如畫的愛沙尼亞,漫遊其首都塔林的古城區有如置身於中古世紀的童話故事之中。讓人難以想像的是,至今剛好建國百年的愛沙尼亞,過去曾經歷蘇聯多年的侵佔,至1990年才正式獨立。愛沙尼亞人口僅有130萬,缺乏天然資源,獨立之初幾乎沒有任何的基礎建設,如今卻成為全世界e化程度最高,以及人均新創企業數量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註1),她帶給世人的驚奇正與本次大會的主題「航向未知的旅程(Surprise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 Journeys to the Unexpected)」相互呼應。在上述主題下,大會邀請了哥本哈根商學院的Tor Hernes做為本次大會的keynote speaker。Hernes教授的研究聚焦於「組織」與「時間」(Time)相關議題。由於深受Afred North Whitehead哲學觀(註2)的影響,他不將時間視為具規則的結構(regular temporal structure),而是採取事件為基礎的觀點(events-based view),深入瞭解事件與事件彼此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結果,這開啟了組織研究另一種視角。
所以,他也關注行動者如何建構出(construct)近距離和遠距離視野(horizons)的不同組合,將這兩種組合延伸到未來和過去,以及這個建構(constructioin)是如何發生的?
從Whitehead的哲學觀觀出發,Hernes教授在這次的演講中,他以違反一般人直覺的:缺乏變化的連續性的驚奇之處(the surprising lack of change in continuity)為主題,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根據Cambridge Academic Content Dictionary,連續性(continuity)的定義是:持續一段時間沒有被改變或打斷的狀況(the state of continuing over time, esp. without change or interruption),我們在做研究時,我們往往會從改變之處尋找驚奇,我們會認為改變等同於驚奇,但Hernes教授卻認為如果你知道從何處下手的話,連續性也可以是驚奇的。他點出:我們通常會更讚歎秩序(order)而非紊亂(disorder),因此我們應該讚歎連續性而非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現象能持續很久,它本身就是一種驚奇。
此外,即使跨越了很長的時間跨度還是有可能創造連續性。Hernes教授說,以Carlsberg最近發起的一項rebrew專案來說明,這個專案集結了以化學家為主的各方專家,從遠古的啤酒中找出酵母及配方,在Carlsberg實驗室裡重現18世紀晚期最佳的lager啤酒,完美地將過去帶到現在,他問道,這不也是一種非常讓人感到驚奇的連續性嗎?由此,Hernes教授更進一步指出,雖然,大部分的人覺得改變了就不具連續性了,但從啤酒的例子來看,在跨越很長的時間跨度後仍有可能創造出連續性。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是偉大中見平凡;從0到1,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則是平凡中見驚奇。
持續進行的(on-going)連續性有可預見的(foreseeable)、慣常的(habitual)及視為理所當然(taken-for-granted)等特性,它讓組織的存在成為可能,也培養知識及理解(understanding);聯結較為遙遠的過去與未來是意外(unexpected)、新穎(novel)及不確定的(uncertain),它實現了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及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由此可知,延續(continuation)不必然是連續的(continuous),它可能是不同時間跨度的聯結。
Hernes教授進一步追問,在這種情況下,又要怎麼看待改變呢?不同時間跨度的聯結不等同於一種改變嗎?
一般來說,當我們身處於改變之中時,我們幾乎無法察覺改變正在發生,帶來改變的事件,就如同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是如此的平凡無奇,唯有當改變發生之後,我們再回頭時才能看到現實被改變了。
Hernes教授認為,由此來看,改變就只是「未來還未發生的」以及「不再存在的過去」。
如此一來,面對改變,我們能做什麼呢?Hernes教授以著名經濟學家Kenneth Arrow在二戰期間加入美國空軍擔任氣象官時所遇到的經歷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改變就成了一種必要的失實陳述(a necessary misrepresentation):
Arrow當時被指派的任務是為天氣做出長期預測,但他與他的同事很快就發現,當時普遍被使用來進行預測的技術並不比隨機猜測來得高明,但當他試著將這個發現告訴他的長官,並希望能改進飛行公式(flight formulas)時,他得到的回覆卻是:「the commanding general is well aware that the forecasts are no good …However, he need them for planning purposes」。
明顯地,上述這種失實陳述的理解方式無助於我們對改變有進一步的認識,對管理實務也沒有任何的幫助。因此Hernes教授提出第二種解釋:改變是一種事實陳述(Change as representation)。
在改變之前,Change是我們希望會發生的,在改變之後,我們解釋發生了什麼(即使它不是那樣發生的),在改變中,沒有人真的知道將發生什麼。但透過實踐(practice)的過程,我們就能感覺到改變(changing);它(改變)本身是一個被未來不確定性所趨動的過程以及一個為創造連續性所產生的需求(need)。
由此來看,改變(changing)是在「改變實踐」以找尋新穎地延續的可能性(novel continuity,如carlsberg rebrew)來回應出乎意料之外的(surprising)情況下所發生的。因此,面對意外(surprise)時,我們終需透過建構(construction)才能創造出所謂的連續性。
Hernes教授補充說道,雖然他用了surprising situation這個詞,但新的機會也是一種surprising situation,可以放在一起看。解釋完「連續性」、「改變」及「suprise」這三個主要概念之後,Hernes教授提出了下面這個具時間性的理論架構:
階段一:發生新的機會或意料之外的情況。
階段二:持續不斷的實踐—>實現特定知識(situated knowledge)的發展 ;聯結跨時間跨度的實踐來創造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實現新穎的洞見(insights)及創造力(creativity)。
階段三:透過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持續改變實踐(practice)。
階段四:再創新的機會或意料之外的情況
最後,Hernes教授以這個架構再次提醒我們:改變是一個持續實踐(創新)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連續性看來如此平淡而洩氣,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令人感到驚奇。
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知名心理學家、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者之一的Amos Nathan Tversky就曾說:「好的科學家是看到別人所看到的,但想到別人沒想到的。」;知名創投家、從0到1作者之一的Peter thiel則是問:「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驚奇需要努力與實踐來創造。
Still round the corner there may wait
A new road or a secret gate,
And though we pass them by today,
Tomorrow we may come this way
And take the hidden paths that run
Towards the Moon or to the Sun.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Tolkien
註2:Whitehead的主要著作《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assey in Cosmology)提出世界由有機體所構成,而有機體彼此間則是相生相息、相互依存的,變動來自於,有機體彼此間的互動,此一互動即是過程,因此過程即為常態,即為實在。
-->
從Whitehead的哲學觀觀出發,Hernes教授在這次的演講中,他以違反一般人直覺的:缺乏變化的連續性的驚奇之處(the surprising lack of change in continuity)為主題,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根據Cambridge Academic Content Dictionary,連續性(continuity)的定義是:持續一段時間沒有被改變或打斷的狀況(the state of continuing over time, esp. without change or interruption),我們在做研究時,我們往往會從改變之處尋找驚奇,我們會認為改變等同於驚奇,但Hernes教授卻認為如果你知道從何處下手的話,連續性也可以是驚奇的。他點出:我們通常會更讚歎秩序(order)而非紊亂(disorder),因此我們應該讚歎連續性而非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現象能持續很久,它本身就是一種驚奇。
此外,即使跨越了很長的時間跨度還是有可能創造連續性。Hernes教授說,以Carlsberg最近發起的一項rebrew專案來說明,這個專案集結了以化學家為主的各方專家,從遠古的啤酒中找出酵母及配方,在Carlsberg實驗室裡重現18世紀晚期最佳的lager啤酒,完美地將過去帶到現在,他問道,這不也是一種非常讓人感到驚奇的連續性嗎?由此,Hernes教授更進一步指出,雖然,大部分的人覺得改變了就不具連續性了,但從啤酒的例子來看,在跨越很長的時間跨度後仍有可能創造出連續性。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是偉大中見平凡;從0到1,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則是平凡中見驚奇。
實踐為創新之母
Hernes教授在這次的大會演講中區分了兩種連續性:一種是不足為奇的(unsurprising),持續做同樣的事就屬於這一種;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它是將即將逝去的過去轉為即將到來的未來。另一種是令人驚奇的(surprising),它可能不是準備好的計畫而且可能是短暫的;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它跨越不同的時間跨度,讓遙遠的過去與未來聯結起來。兩者皆有其重要性。持續進行的(on-going)連續性有可預見的(foreseeable)、慣常的(habitual)及視為理所當然(taken-for-granted)等特性,它讓組織的存在成為可能,也培養知識及理解(understanding);聯結較為遙遠的過去與未來是意外(unexpected)、新穎(novel)及不確定的(uncertain),它實現了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及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由此可知,延續(continuation)不必然是連續的(continuous),它可能是不同時間跨度的聯結。
Hernes教授進一步追問,在這種情況下,又要怎麼看待改變呢?不同時間跨度的聯結不等同於一種改變嗎?
一般來說,當我們身處於改變之中時,我們幾乎無法察覺改變正在發生,帶來改變的事件,就如同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是如此的平凡無奇,唯有當改變發生之後,我們再回頭時才能看到現實被改變了。
Hernes教授認為,由此來看,改變就只是「未來還未發生的」以及「不再存在的過去」。
如此一來,面對改變,我們能做什麼呢?Hernes教授以著名經濟學家Kenneth Arrow在二戰期間加入美國空軍擔任氣象官時所遇到的經歷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改變就成了一種必要的失實陳述(a necessary misrepresentation):
Arrow當時被指派的任務是為天氣做出長期預測,但他與他的同事很快就發現,當時普遍被使用來進行預測的技術並不比隨機猜測來得高明,但當他試著將這個發現告訴他的長官,並希望能改進飛行公式(flight formulas)時,他得到的回覆卻是:「the commanding general is well aware that the forecasts are no good …However, he need them for planning purposes」。
明顯地,上述這種失實陳述的理解方式無助於我們對改變有進一步的認識,對管理實務也沒有任何的幫助。因此Hernes教授提出第二種解釋:改變是一種事實陳述(Change as representation)。
在改變之前,Change是我們希望會發生的,在改變之後,我們解釋發生了什麼(即使它不是那樣發生的),在改變中,沒有人真的知道將發生什麼。但透過實踐(practice)的過程,我們就能感覺到改變(changing);它(改變)本身是一個被未來不確定性所趨動的過程以及一個為創造連續性所產生的需求(need)。
由此來看,改變(changing)是在「改變實踐」以找尋新穎地延續的可能性(novel continuity,如carlsberg rebrew)來回應出乎意料之外的(surprising)情況下所發生的。因此,面對意外(surprise)時,我們終需透過建構(construction)才能創造出所謂的連續性。
Hernes教授補充說道,雖然他用了surprising situation這個詞,但新的機會也是一種surprising situation,可以放在一起看。解釋完「連續性」、「改變」及「suprise」這三個主要概念之後,Hernes教授提出了下面這個具時間性的理論架構:
階段一:發生新的機會或意料之外的情況。
階段二:持續不斷的實踐—>實現特定知識(situated knowledge)的發展 ;聯結跨時間跨度的實踐來創造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實現新穎的洞見(insights)及創造力(creativity)。
階段三:透過新穎的連續性(novel continuity)持續改變實踐(practice)。
階段四:再創新的機會或意料之外的情況
最後,Hernes教授以這個架構再次提醒我們:改變是一個持續實踐(創新)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連續性看來如此平淡而洩氣,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令人感到驚奇。
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知名心理學家、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者之一的Amos Nathan Tversky就曾說:「好的科學家是看到別人所看到的,但想到別人沒想到的。」;知名創投家、從0到1作者之一的Peter thiel則是問:「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但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驚奇需要努力與實踐來創造。
Still round the corner there may wait
A new road or a secret gate,
And though we pass them by today,
Tomorrow we may come this way
And take the hidden paths that run
Towards the Moon or to the Sun.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Tolkien
備註:
註1:經濟學人,2018,人均新創世界第一,小國愛沙尼亞如何成為科技領導者?註2:Whitehead的主要著作《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 An assey in Cosmology)提出世界由有機體所構成,而有機體彼此間則是相生相息、相互依存的,變動來自於,有機體彼此間的互動,此一互動即是過程,因此過程即為常態,即為實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