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素華|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專注於跨域創新與商業模式變革。
今年七月,有機會帶團到加拿大溫哥華百年名校,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遊學,體驗名列全球百大學府校風。這所名校孕育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政商名流不少,更是現任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e Pierre James Trudeau)的母校。在揭開這所名校神祕面紗之前,先談談這次暑期遊學團的特殊經歷。
一流學府的磁吸效應
帶著七位學生落地溫哥華機場,迎接我們的不只是UBC,而是一波波的遊學生,其中有八成來自大陸。與UBC人員閒聊,知道今年暑假到UBC遊學人數高達2400人(號稱「3000人壯遊」),成為名符其實的「夏日學院」。在多數台灣學校一年海外交換與來台留學人數,還在往千人邁進的辛苦旅途上,UBC顯然輕鬆許多。在等待接駁專車的過程中,和幾位大陸老師學生聊了一下,才感受到大陸近年在高教變革上的特殊變化。一位來自浙江大學的學生說明,近年大陸高校推動「四個專業」的學習,必須符合一定門檻才能畢業。一是專業本科學習,二是社團活動學習,三是志工學習,四是遊學學習。顯然,大陸也在強化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其中第四項最令人好奇,我詢問,難道每個學生都必須出國遊學才能過關嗎?浙江大學同學說明,近年來很多全球知名學府到大陸設分校,所以在國內參加海外學府的暑期活動或交換,也算數。
要求學生必須有「國際遊學」經歷,是近年兩岸高校的重點政策之一。他背後的戰略思維有三。一是提高學生的國際移動力,打開學生的國際視野,也藉此提高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二是結交國際朋友,透過交流學習,建立國際社群連結。三是向「一流」邁進,向國際知名大學汲取最新知識,領受知特殊教育內涵。不少學生就以UBC為目標之一,希望碩士或博士階段有機會到UBC取經。
這讓我聯想到同行一名山東大學老師分享這幾年,大陸在朝向「雙一流大學」的努力。相較於過去的「985」或「211」,近年大陸倡議所謂「雙一流」,指世界知名一流學校或一流學科,目標在朝世界百大邁進。顯然,要成為「一流」學府之前,必須先向當前一流名校如UBC取經。
與雙一流的結盟策略
相較於台灣遊學團以「散客」居多,大陸遊學團一開團就是20~30人以上,甚至有80人成團的驚人記錄。詢問之下才知道,這所來自山東礦業學相關領域的知名學府,特別鼓勵「榮譽學院」學生集體出遊。我好奇何謂「榮譽學院」?原來是一群特別經過挑選的優秀學生,他們一進大學就被高度關注,類似台灣的資優班。為了讓這群優秀學生有不一樣的體驗,大陸教育單位還特別補助這群資優生可以成團出國遊學。
而看中這股優秀青年海外遊學商機,UBC也祭出特殊優惠。據大陸老師分析,UBC與該校在簽訂協議後,學生遊學的優惠價格「應該是打了八折!」。UBC除了可藉此吸收團客外,還可以和未來的「一流」學府積極交流,達到互利目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國際一流學府間的結盟行動只會有增無減,尤其面對大陸這塊新興市場,加拿大的提前布局頗有先見之明。
台灣的一流之路
相較於大陸師生的成群結隊,台灣學生總讓人有「小清新」之感,在人群中也許不特別顯眼,但卻有專屬於自己的自信與特質。回想這一年在國際事務上的學習,發現台灣教育資源投入海外交流也不在少數,學生出國「遊學」者多,「留學」者少,許多學生拿著短期交換經費到歐美或日韓做半年或一年交換,卻也因此埋下未來出國唸書的種子。在這次到UBC遊學的台灣學生中,有一位從高中時代就開始參加教育部新世紀領導人才培育營,從幾百人的營隊,歷經三年學習篩選,最後一年只有26人可以出國遊歷,「我們還曾經到WTO總部喔!」這位學生不但參加各種志工活動,還自學機器人遊戲與AI語言,利用暑假時間到進修推廣部帶小學生玩機器人,學最簡單的程式語言,連我聽了都心動不已。
另外有一位學生,從高中暑假就經常出國遊學,增廣見聞,世界在他們眼中,近在咫尺。也有學生從以前就經常參加各種創業競賽,認識外國朋友。
在教育界工作的朋友常會感嘆,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少了。雖然這是事實,但我卻看到另一種可能性。台灣學生正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連結全球。方法很多元,有營隊、有競賽、有遊學團、有志工活動等。
「小而美」也許正是這個世代的特質,他們沒有一窩蜂,也沒有一路「學業」優秀,但卻總有自已的特色,多元的能力,低調的態度,體貼的互助,表現在外國老師對台灣學生的評價:連結力強的「好學生」。在邁向「一流」之路上,台灣學生也許不起眼,但卻有他們連結一流的方式。也許,在成為「一流」之前,先學會與「一流」交往,正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在教育界工作的朋友常會感嘆,台灣出國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少了。雖然這是事實,但我卻看到另一種可能性。台灣學生正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連結全球。方法很多元,有營隊、有競賽、有遊學團、有志工活動等。
「小而美」也許正是這個世代的特質,他們沒有一窩蜂,也沒有一路「學業」優秀,但卻總有自已的特色,多元的能力,低調的態度,體貼的互助,表現在外國老師對台灣學生的評價:連結力強的「好學生」。在邁向「一流」之路上,台灣學生也許不起眼,但卻有他們連結一流的方式。也許,在成為「一流」之前,先學會與「一流」交往,正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一流的投資
恰巧在UBC美麗的書店再次遇到《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這本書,緒論的一個小故事頗值得借鏡。美國曾在1995年間出現犯罪高峰,當時紐約市被視為犯罪之都,許多犯罪專家預言,美國的犯罪率還會持續攀升。但跌破專家眼鏡的是,美國犯罪率在之後幾年,卻持續下降。當所有犯罪經濟學家都將原因歸諸於美國的槍械管制得法或是美國經濟明顯改善,這本書的作者卻直指,遠在1973年推動的墮胎合法化才是關鍵因素。因為根據研究,養不起小孩的父母與他們的子女容易淪入犯罪池中,只有讓高風險家庭有合法墮胎的權力,才是降低犯罪的有效方法。20多年後,合法墮胎對降低犯罪之效益逐漸彰顯,尤其在經濟改善與槍枝管理的推波助瀾下,更具綜效。
「Dramatic effects often have distant, even subtle, causes.」戲劇化的效果,他的前因通常是微小而遙遠的。
同樣的,鼓勵學生具有「一流」國際思維與全球視野這件事,短期內也許看不到功效,但他的長期效益將會表現在10年乃至20年後的經濟與社會文化風貌。兩岸的年輕人在這一代擁有更多的機會走向世界,但決定誰能成為「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國家,不僅在於這短短一個月的遊學生活,更在未來能否堅定走在一條邁向「一流」思維的學習道路上。祝福這一代的年輕人。
有一位今年參加指考的學生問我,台灣的大學相對於國際其他大學,似乎差距很大,師長鼓勵他上了大學可以參加國際交換學生計畫,這樣也有機會去世界一流大學學習。但他很困惑,為什麼不直接鼓勵他申請這些一流大學呢?他更困惑的是,台灣相對劣勢的大學,能有什麼機會找到國際一流大學的資源呢?再則,這些國際一流大學,為什麼要釋放資源給相對劣勢的台灣大學呢?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學姐的看法呢?
回覆刪除Dear James: 對台灣學生而言,要進入一流國際學府也不是不可能喔,但有幾個前提條件。第一,語言的純熟度,要進名校就得拿出成績,語言成績是第一關。這是基礎。第二,財力基礎,名校學費都很貴阿,幾乎是台灣的十倍以上,所以要進去也得有財力。除非可以申請到獎學金,但這又得花時間尋找喔。第三,獨立思辨能力,名校的教育需要很多自學(教材很多)與討論(跨領域討論),台灣學生要學習的起點,就是「大學」不是填鴨,是獨立學習的開始。所以,台灣學生當然可以申請一流名校阿,我也相當鼓勵。Why Not? 交換是在資源相對不足,能力相對不夠的另一個選擇,透過交換,很多學生的碩班就在國外,這是我看到身邊學生的例子。已經有越來越多高中生,選擇大學在國外念,也許,我們也正在改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