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How to be a good reviewer?【徐嘉黛】


作者:徐嘉黛|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生。研究者主題含使用者意會、博物館策展、教育創新等。


週日清早,敲敲打打還稿債。身為期刊的小編,有事沒事都會被主編召喚。主編說:Hope to see you become more experienced researchers。這頭的小編彷彿聽到那字正腔圓的英腔,雖然在這繁忙的暑假裡,真的很想已讀不要回。但師命不可不從,凡事都是淬煉心智的重要學習。身為徒弟的小編只好說:喳。果不其然,在review完兩篇論文後,有了以下的反思。

柔軟取代剛硬

研究者平時練就一身批判嚴謹的思考,邏輯與推理在生活中彷彿已成為如影隨形的自己。一旦下筆,當不如自己所想的如此堅不可摧時,鍵盤時常就是前前後後的敲打,一句話的句點,都不知何時才能安心的落下。當如此嚴謹的訓練以及被要求後,看到非我族類的筆觸以及文章,首先湧上心頭的便是:你到底在寫什麼啊?瞬間剛硬捍衛的心、尖銳的筆就要落下,期望寫下一段落落長需要改進的建言。

然而,此時卻想起,學術是什麼?是利用自己無懈可擊的言論去稱霸天下,還是能夠在一個大家共享的平台上,暢所欲言?哈伯瑪斯(J.Habermas)是法蘭克福學派,也就是社會批判理論的集大成者,批判理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承襲黑格爾的辯證觀念。即便受到批判理論的影響,哈伯瑪斯仍然認為,批判的合理性應該建立在「理想的溝通情境」(an ideal-speech situation),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自由,根據其理性,發表自己的意見,而真理便會在這公平、不受扭曲的環境中展現。

在這樣的環境中,研究者的對話應是平等的。在身份的轉換下,從研究者轉為reviewer時,要嘗試卸下盔甲,從剛硬轉換為柔軟,找出文章中不足的部分並給予具體建議。柔軟的意義在於,要能夠知道作者想要論述的內涵,接著善用同為研究者的同理心,以reviewer的角度,讓其研究能夠趨於完整。我想,研究論述的完整性,便會在這柔軟的一來一往中逐步成長。


批判,而不是批評

我時常在想,學習這條路上能有多長?多長我將之界定在,當你還能夠有學習的樂趣時,就不會停止。那麼,我又會再思考,什麼會扼殺你學習的樂趣?挫折不會,但是冷漠會。因此我也才終於了解到老思所說,reviewer的建議起碼要寫2-3頁的篇幅。這讓研究者感覺到被重視,即便自己寫的文章最後是被拒絕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來自reviewer的重視並給予這麼多的建議,我想對於這位研究者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

給予建議的方式,又是另外一個學問了。「Not criticism that in the end only kills the paper」,這是與朋友聊天在手札中記下的一句話。研究的想法和創意是沒有邊際的,許多初學的研究者,包含我在內,有時候會放任自己無邊無際的思考任何的可能性。但是寫作時,往往又遠遠落後於思想。於是,在論述上時常會卡關。但這並不代表研究者沒有什麼想法,若是一昧的給予這個不好要改,那個不好要改,就會淪為否定型的批評並扼殺作者的研究熱情。批判是先同理對方研究的可貴之處,再找出對方論證不夠嚴謹的地方,以建設性的方式給予對方修改的意見,並且引導對方看見新的問題。這是批評與批判的不同之處。

有了這層認知後,去看待作品時,我會嘗試先找出本篇文章的核心概念,然後給予稱讚。接著再根據文獻、研究方法和研究發現去檢視,逐項找出支持本篇文章論述的證據。若有缺乏則根據文章給予建議,或是在建議後面給予例子當作參考。如此一來,當作者看完reviewer的建議時,想的會是如何去完善這項研究,而不是「我再也不要寫了」的念頭。


深度覺察的療癒過程

當一位研究者,常常有滿身的傷。如果說武打者受的是身體的傷,研究者的傷應該就是精神層面的傷。所以,時常有精神耗弱或是心神喪失之感。面對這樣的症狀,當變成一個reviewer時,意外的,會找到同為天涯淪落人的療癒感。

寫得好的文章,會從過程中學習到如何透過文字將研究的推理過程展現在讀者面前。需要改進的文章,你會發現原來當一位研究者真的不容易。此時,即便是不知道對方的姓名,也會有惺惺相惜之感,體會到研究路上你並不孤單。

老思常說,一件事要做十幾二十次,才會記起來。研究方法上了兩學期的課,在review的過程中,會開始不斷的自動浮現在你眼前。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開始有了連結後,學習也將更有意義。這次練習當一位reviewer,真的體會到,作者們的文字可以帶我看到不一樣的研究。我也發現,原來每位研究者都在面對各自不同的考驗。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這麼孤單。在研究路上不管受了什麼傷,適時的自我療癒都能夠再度重拾自信與對研究的熱情。

2 則留言:

  1. 評審角色,經常是自己寫作盲點的一面鏡子,由別人的寫作經驗也可汲取智慧。最近審了好幾篇「長摘要」,深覺500字摘要的良窳,可以直接判定文章生死。難度極高!共勉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學姊的工作任務真是不簡單啊~當研究者真的時時反思是一個反射性動作了!學姊加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