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一天忙碌充實的行程,晚上和小夥伴們聊聊心得,有的人對UBC的課程安排有正反兩極的評價,有的對UBC的行政服務有小小抱怨。但整體而言,這所美麗的校園,真讓人感到舒心啊。
硬體貼心到位
UBC的校園環境清爽舒適,商學院大樓更是充滿設計感,光是教室裡的硬體設備就能唬人。年輕的老師應用最新iClicker科技,讓每位學生手上都有一個投票機器(設計的像手機遙控器)隨時可以針對老師上課的主題進行統計投票。老師一邊看著白板上的計時器與投票人數,一邊感受學生對統計解謎的喜悅,在揭開統計結果那一刻,可以看到學生臉上驚喜的表情。更棒的硬體設備是UBC兩座為學生打造的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地下一樓到地上四樓的閱讀區,不但有電腦硬體可以使用或租借,各種或獨立或彈性組合的桌椅,讓學生有豐富多元的學習空間;還有舒適的沙發與角落上的躺椅,讓閱讀疲累的學生可以休息。二樓的咖啡飲食區,也鼓勵學生充電補充能量。這樣的設計,完全打破傳統對圖書館閱讀區的印象,讓閱讀更貼近生活,更符合人性。
教室與圖書館外的設計也很為學生著想。UBC校園幅員廣大,因此,安全議題就是所有家長最關心的事。在第一天的orientation中,校園安全專家就貼心解說UBC的緊急聯絡服務,還有落座在明顯路口的藍色緊急服務立台,像個守護天使般在夜間隨時接受緊急呼叫。
UBC的硬體設備確實相當到位,頗有大校風範,連公共廁所都隨時保持乾淨清潔;校園內的垃圾分類也保持清爽,可見這所名校對門面的重視。不過說到軟體服務,就常發生「隨性」之作。
軟體隨性補位
記得第一天剛落地溫哥華國際機場,迎接我們的是龐大的遊學人潮與人手不足的接機人員。一開始UBC也嘗試幫大家做分類,依據不同住宿地點發給不同條子(用紙牌的四個牌號區分)或綁上不同顏色繩子做區別。但實際搭上接駁專車時,卻又難以分類。「為什麼不按照不同顏色或住宿地點排隊呢?」學生點出顯而易見的缺失。而不擅長分類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要等上至少40分鐘才能上車。
同樣的管理議題也出現在第一天課程的導流設計上。由於學生人數眾多,在週一早上,UBC便安排不同類型活動以有效紓解人潮。有的先去city tour,有的先去校園導覽,有的先做orientation。在不同活動類型中,只見UBC行政人員趕緊在現場用海報筆寫上不同紙張,請志工同學協助分類,引導排隊。
「為什麼不拿小旗子或先做好大牌子引導呢?」事前的準備工作顯然不足。這要是在台灣,大概早就被行政主管嚴加檢討了。
另一個服務不夠到位的地方是學生居住宿舍的廚房被管制使用。部分樓層的廚房因管線阻塞不通,所以來了三天還不能使用,這讓學生有些困擾。這讓我想起許多曾經遊學歐美國家同學的經驗。
「從報修到維修,到修到好,常常要一個月以上阿,那時我都要回國了。」不忍心告訴同學這項殘酷的事實,但在歐美這似乎是常態,「維修服務不到位」成為華麗硬體下的軟性缺憾。
學習主客體錯位
另一個讓學生有些失落的是師資的專業度。同樣的商業課程,早上和下午老師的專業落差極大。一位學生說:「早上的老師就像是讀稿機,只是『英文』的讀稿機,和很多台灣老師一樣,有些讓人失望。下午的比較活潑,喜歡引導我們發言討論,比較像是我想像中的國外名校。」
學生分享當天下午資深老師的課程設計。同樣是上行銷課程,老師先以兩個活動引導大家理解何謂行銷。第一個活動是摺疊紙飛機,並且分兩次進行。
第一次讓學生自由發射,讓紙飛機隨機落地。第二次讓學生「有目的」的讓紙飛機往特定目標對象的特定位置發射。兩次需要投注的精神與力度顯然不同。我問學生,這和行銷學有何關連?他們想了很久。我心裡雖知,應該和目標族群鎖定有關(TA, Target Audience),但仍決定讓他們繼續體會。
第二個活動是兩人一組,分兩次觀察對方身上的改變。在第一次變化中,多數人都會戴上眼鏡、穿上外套,變換耳環,努力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但第二次變化中,老師提醒可以「微小」的變化,讓對方觀察。例如把手機從左邊口袋換到右邊口袋。
我又問,這和行銷又有何關連?這次很明顯,是要了解目標族群的行為變化,但學生恐怕還不易體會這是顯性行為與隱性行為的差別,背後考驗專業行銷人員的辨識能力。
顯然,在上午與下午的課程中,學習主客體有明顯差異。上午的教授主體是老師,但下午的學習主體是學生。這也許正是名師的最大本事,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
未來還有一個月的學習課程,期待學生能帶我們認識更多名校的名師與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