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倫敦創業這樣瘋— 8年搖身歐洲最大創業基地【楊純芳】



作者:楊純芳|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生,現旅居劍橋,聚焦倫敦創業社群,探索社群實務與創新議題。


就在去年(2017) 11月,英國首相特雷沙.梅(Theresa May)宣布Tech Nation的計畫。這個計畫代表著什麼?還記得十年前倫敦受金融海嘯衝擊,失業率高達10%,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第三大創業基地,在舊金山與紐約之後。光在2017年,Tech Nation計畫就創造了210萬與數位科技有關的就業機會。究竟英國是如何做到的?


卡麥隆的十年養成計畫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作為世界金融重鎮的倫敦也深受影響。許多企業大幅裁員,失業率在2011年8月創下新高,高達10.4%。英版矽谷就在這個時空背景下,一磚一瓦地在東倫敦的肖迪奇(Shoreditch)建立。

肖迪奇是一個偏離市中心、高犯罪率,而且網路較為不普及的區域。這個區域房租低廉,再加上靠近倫敦市中心,兩大誘因讓此地成為倫敦創業家的發跡地。另外一方面,前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於2010年啟動科技城(Tech City)計畫,又稱作矽谷旋轉木馬(Silicon Roundabout),有計畫性地開發肖迪奇作爲倫敦科技城的根據地,推動新創事業(startup)與新創事業的規模化(scaleup)。

隨後Tech North計畫接續成立,致力於英格蘭北部的科技產業開發。就在本月(4月)2日,英國首相Theresa May與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宣布將兩個計畫整併為Tech Nation。而計畫的主軸仍為支持科技創業,包括新創與規模化為中心,發展科技國。
圖1:英國倫敦2009年至2018年失業率(資料來源: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在這10年間,倫敦的失業率由10.4%降為4.8% (紐約4.3%,全球5.5%),而新創企業也從原來的15間,截至2015年已有7682間新創公司,提供30幾萬個工作機會。Tech City的計畫成功聚集200多個創業社群夥伴,當中包括學校、政府機關、創業孵化器、創業投資、金融機構與教育機構等。美國科技巨頭包括Google、Facebook、Intel、Cisco 、Microsoft、Amazon等紛紛在這十年間於倫敦成立歐洲總部。

有趣的是,在眾多的組織中,有兩個字不斷地重複出現—社群(community)與生態系(ecosystem),隱約之中可以感受到前首相卡麥隆的計畫不單只是政策這麼簡單。在全球瘋創業之時,究竟英國政府的角色是什麼?又是什麼讓倫敦成為全球第三大創業基地?

聚焦創業社群破解創業謎團

過去政府推政策,人民多處於被動,接受政府的引導以順利施行政策。然而,這樣做法的結果頂多差人強意,卻往往無法得出高於預期成果。探究倫敦創業社群為何能表現出如此亮眼成績的切入角度很多,可以從政府的角度、學校的角度、大企業的角度,但無論從哪一角度,都比不上從創業家的角度切入來得接地氣。與其探討政府與大企業所推行的政策和援助如何完善,不如看看這些創業家如何在政策之下穿梭於創業社群之間,創業社群對於創業家而言代表著什麼意義?創業家如何在這看似資源豐富的環境中取得並使用資源以創業?這些都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Google創業學園裡的創業社群

究竟倫敦的創業家與創業社群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就讓我們從Google這個科技巨擘的佈局來探知一二。就在這兩年,在Facebook、Intel、Cisco、Amazon這些科技巨頭的倫敦總部正式啟用之前,Google早在2010年便開始進行科技新創事業社群佈局,資助TechHub於倫敦肖迪奇成立。TechHub為一家聚焦科技新創事業,提供辦公空間與輔導計畫的公司,迄今已輔導超過750家科技新創公司。


隨後,於2012年,Google在肖迪奇成立全球第一個Campus,稱作Campus London,是一棟專屬於新創事業的建築,將共享辦公室(coworking space office)、企業孵化器、加速器與創業投資整合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型創業生態系(圖2)。
圖2:Campus London樓層配置


相較於其他在倫敦的創業社群,例如世界知名的共享辦公室Wework,又或是投資平台Microsoft Ventures,Campus提供了親民化的服務與資源,無關乎國籍、性別、職業、年齡,都可以免費終身加入Campus成為其會員。在網路上註冊成為會員後,只要參加一個小時的會員培訓,就可以取得Campus 門禁卡,隨意進出位於地下室的免費共享辦公空間,更可以參與任何在Campus舉辦的活動。

Campus的開放精神不僅對會員如此,對於外部的創業社群夥伴更是如此。Campus開放其一樓的場地,讓創業相關社群進入Campus舉辦活動。例如私人營利教育機後General Assembly,專門提供創業相關技能之課程,包括網站開發、app開發、平面設計、使用者中心設計和大數據分析等。又或是創投,舉辦活動分享創業家取得資金的技巧與管道。自2012年三月創立至今6年時間,Campus已有8萬5千名會員,到2016年為止舉辦了將近800場活動,裡面的新創公司更在同年開出836個職缺。活躍的Campus為其他不同的創業社群建立一個實體平台,成為創業社群間,會員相互交流、交換資訊的場所。
圖3:Campus London共享工作空間(攝影:楊純芳)



此時我們會想,在倫敦的創業家有這麼豐富的資源可以使用,創業成功的機率應該很高吧?結果卻不然,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曾點出倫敦是全英創業三年內存活率最低的城市,只有50.1%。即便倫敦的創業資源看似豐富,但資源若是沒有被妥善的轉換、使用,那麼對別人有用的資源在我手上也難以發揮效用。


畢竟,每個新創事業所經歷的階段、所走的路、產業類別、目標客群都不一樣,沒有一個完美的方案能幫助到所有的創業家。那麼創業家究竟如何將不同創業社群間的資源組合為對其創業有幫助的資源?是一個關鍵的議題。相較於目前廣為被大眾接受的量化指標,例如探討新創企業成功募集多少資金、獲利、平均薪資、員工人數等數據,聚焦創業家轉化、組合資源的手法將能更加了解這些數據成長背後的動力來源。

要了解創業家在創業社群中資源的轉化與組合過程,就應該從創業社群中的活動(activities)、個案(best practices)與工具(tools)三個面向了解。就如同Campus的標語:「所有Google最好的工具、最佳實務和創業社群就在這裡(All of Google’s best tools, best practices and communities for startups now in one place)。」這三個面向為創業社群中的重要元素,讓我們可以更有系統的了解資源的特性,並且追蹤資源獲取、轉化以及使用的過程。

活動為創業社群中的核心,更是媒介。透過活動的參與,創業家可以與社群中的人接觸、交流。活動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為純社交活動。這類活動通常會有一個主題,例如Google新創發表派對(Google Startup Launch Party),現場會提供輕食、啤酒、汽水等,讓參與者自行互動交流。第二類活動為實務分享,像是位於Campus的TechHub於每月月初舉辦的週二展示之夜(Tuesday Demo Night),邀請創業家介紹產品並供現場參與者提問。第三類活動則是有目的性的技能教學,例如使用者研究教學、網站開發工具、手機應用程式開發教學等。透過活動的參與,創業家得以從來自不同創業社群的參與者交換想法、資訊,不僅有助於開拓創業家既有的社交圈,加入新的創業社群,更可以不停更新市場最新資訊又或是競爭者動態,進而創造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最佳實務為社群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這些實務隱約中,成為創業家的創業模範,讓創業家們可以想像、預期、期望未來將可能發生的事,無論是好又或是壞。好的部分就是從過去創業家的成功經驗中汲取養份,像是怎麼找到對的創業夥伴,要如何獲得第一筆投資,以及要如何選擇目標市場等。

然而,真正投入創業的人就會知道,創業並非一帆風順。除了過去成功經驗的分享,失敗的教訓更是創業家重視的創業實務。最有名的就是由TechHub所舉辦的創業喪禮(Startup Funeral),邀請創業失敗的創業家分享失敗經驗和教訓。這樣的活動深具意義,因為創業就是不停地在挫折與挑戰中成長。


雖然承認失敗並且願意分享失敗經驗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Campus 的社群中,挫敗在典禮的「慶祝」儀式中,將這些曾經的絆腳石轉化為新創社群的墊腳石。也因此,最「佳」實務的分享讓創業家在創業之路上大大減少了原本可能會有的徬徨無助,學習成功經驗,更避免重蹈覆轍。

最後,是創業所需的工具。在創業社群中,我們找不到十項全能的創業家。一個科技新創要開發產品,就必須有人負責研發、有人負責市場與競爭者分析、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行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巨擘Google將既有工具[1]開放給Campus創業家使用,並舉辦workshop讓創業家學習其包羅萬象的工具(如:Android Things)。


不僅如此,Campus更開放與創業相關的教育機構進入共享空間開設免費基礎課程,如使用者研究、市場行銷策略、Android APP開發與大數據分析等。透過參與課程與workshop,創業家得以學習創業相關技能。更重要的是,創業家們可以透過課程,在特定主題或議題上相互交流、交換彼此所遇到的難題與解決方法。例如,在使用者研究的課程中,一位創業家提出他長久以來的疑問,在場的其他創業則呼應了那個疑問,並引起一連創的討論與經驗分享。工具在創業社群中,雖然表面上是資源的外放,但實際上是將創業家與不同的創業社群更加緊密的扣在一起。

創業社群中的活動、最佳實務與工具,成為社群中缺一不可的鐵三角。然而,並非達到以上三項元素創業社群就能順利運行。往後的文章將抽絲剝繭,帶讀者一探倫敦新創社群運作背後的思維與實務。



備註

[1] Google 產品包括線上課程、Gmail, Google日曆、Google Drive、Google雲端、開發工具、用戶分析工具、市場分析工具、廣告工具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