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K-POP過去10年,一瞥下個10年【陳佼昱】


作者:陳佼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碩士一年級。研究興趣:顧客體驗、服務創新、新零售。


音樂是商品銷售的一環,不論是家樂福、全聯等超市,或者百貨公司內,總會放著各國音樂。韓國音樂已經成為熱門播放選擇,小孩邊哼邊逛著賣場,大人會問小孩哼的是什麼,而這就變成了一個新的話題,以及店內的記憶點。

從Super Junior的大熱歌曲《Sorry, Sorry》紅翻亞洲後,所屬的SM娛樂開始大發利市,推出包含NCT、Red Velvet等在10年後火爆的組合。然而,SM娛樂現在的競爭者在這10年間變化萬千,整個K-POP世界是怎麼度過這些日子,以及未來會怎麼變化的呢?


發展不同魅力

10年前的歌手們,現在轉為演員的人數眾多,像是主演《咖啡王子一號店》的尹恩惠來自頂尖女團Baby V.O.X。獨立女歌手孫淡妃在專注演員工作數年後,成功進入一線演員經紀公司KeyEast。

為什麼歌手們漸漸變成演員呢?主要原因是韓國偶像中,歌手的收入平均較低,尤其是新人歌手且無法創作歌曲的情況下,出道幾年內只能靠公司的零用金生活。相對的,雖然剛入行的演員收入依然不高,但若是從歌手累積的知名度帶入演員生涯中,便能較容易被注意到,也能夠加速國民度的生成。

另外一方面,演員的職業生涯較長,現在的歌手從15歲出道,在七年合約到期後,如果只專注在歌手領域中,要轉換跑道的難度很高。若要是繼續歌手工作,又得面臨排山倒海的年輕勢力。演員則從小童星到爺爺奶奶年紀的都有不同戲劇需求,再加上韓劇的題材多元。劇迷比起歌迷更能夠發現原本不同的魅力。這也是為什麼若是歌手演戲夠動人,只要一句完美的對白,吸引粉絲的速度便大於一般演員。


打破市場定律

雖然歌手轉演員的這條路,看似順理成章,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夠照著做,而各各順利。許多歌手在娛樂公司的包裝下,時常會先以類似概念亮相。但是,戲劇界並非如此。有時候前一部戲是心機女配角,下一部是可愛傻白甜,迅速轉變的設定就會讓粉絲無法適應。以放大鏡檢視演技,這時候就會考驗偶像們的壓力承受度了。

所以在這10年內,能夠成功從歌手轉到演員跑道的很少,能夠兼顧的更少。但如果皆有所成績,那麼演藝事業發展就算是有了保證,這幾年由歌手轉為演員的明星們,打破原先只能從歌手轉入演員且無法回去的限制,轉化為兩者並行的身分。


像是Apink的鄭恩地,18歲以主唱出道後,隔年迅速出演熱門劇集《回答吧1997》打開知名度,不僅戲劇表現橫掃年末戲劇賞,演唱的主題曲也獲得眾多歌手獎。同時也讓所屬組合更讓人記住,即使已經出道超過七年。

今年組合發行的新專輯仍然具備強大戰鬥力,獲得5座音樂節目冠軍;Girl’s Day的李惠利則透過《回答吧1988》中成德善一角,成為廣告新寵,就算組合發專輯的次數減少,依舊能保持話題熱度。

但是,歌手轉演員,或者出演綜藝節目的既有規則被突破了。這項規則打破者就是TWICE與BTS等眾團。這些團體之所以能夠不走市場定律,又能夠維持不敗地位,來自於直播平台Vlive與Youtube的粉絲互動模式興起。尤其是前者讓粉絲能夠時時關注組合內的打鬧相處狀況,讓歌迷就像身處偶像身邊。這些團體不乏音樂創作者,靠著數位音樂的版稅抽成,開展其他事業的必須性也就縮小許多。


嘗試截然不同的一切

在這10年內,K-POP以歐美形式的曲風擄獲大眾,但當它們試著進入歐美音樂界時,卻改為英文演唱,因為文化與咬字等等的關係,始終沒有一位歌手進入地區榜冠軍,或者持續開演唱會。

BTS(防彈少年團)衝破了英文的限制,所屬娛樂公司BigHit發現,K-POP的魅力之一就是韓文,所以保持Hook(琅琅上口的幾個字)能夠讓歌迷記住,其他歌詞維持大部分韓文形式,才是致勝關鍵。現在,BTS一團在全球的演唱會收入,能和韓國稍具規模的娛樂公司旗下組合加總收入相當。

DSP媒體所屬的KARD則是以男女混組形式。透過MV中不同組合的化學變化,讓歌迷想像配對,以電子音樂曲風在南美洲大受歡迎。在國外開演唱會的場次數,甚至高於韓國國內。

從這樣的趨勢可以發現,音樂真的是一種語言,只要能夠讓心跟著跳動,就會讓人琅琅上口。


世界是不規則狀

其實歌曲用韓文演唱,比起純英文演唱簡單地多,但K-POP的世界花了許久才發現這條道路的存在。這也說明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許多事只要往源頭發想就可以發現,歌迷聽到歌會開心,看到喜歡的人會笑,這是全世界通用的定律。

那麼,下個10年會是怎麼樣的改變呢?也許SM娛樂旗下的NCT會自己造出不同形狀,這個組合的設定是人數不限定,國籍不限定的男子團體,透過不同曲風與歌曲概念下分設子組合,藉此展現出比一般偶像團體更多不同色彩。


又或許,會像是JYP的新嘗試,旗下女子組合TWICE藉由獨立團隊營運,即使一年發行比一般偶像多出兩倍以上的專輯數,依舊能妥善安排通告與演唱會狀況。所有的廣告拍攝與雜誌訪問就算橫跨日韓兩國,也比一般大型娛樂公司更有效率完成,進而將省下的心力放在成員休息與專輯的概念發想上。這兩條路只是K-POP下個10年裡縱橫交錯中的幾撇,更多的可能性才是這個產業的價值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