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策略管理會議的討論議題之一,是反思數位科技所帶來的破壞性變革。在多位與談人的討論中,特別注意到畢業於美國MIT的主講人安娜貝拉.高爾(Annabelle Gawer),她是平台領導(Platform Leadership)一書的作者,更長期投注於平台與數位創新變革論述(Gawer & Cusumano, 2002)。她提到幾點數位科技帶來的組織變革,頗具反思價值。
價值擷取:由規模與範疇到市場效率
數位科技帶來的重要變革之一,就是過去組織由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主導的思維,轉為以市場效率為主導的經營邏輯。這個論述基礎其實和我們經常談到數位科技的最大改變,就是由過去的「以生產者中心」轉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論述不謀而合。傳統以生產者為中心的經營思維,奠定在生產者取得特定的資源優勢上,包括有形的資源與無形的智慧財產或資訊不對稱等,以至於生產者取得一定生產優勢,進而得以透過大量生產降低經營成本或拓展領域綜效,創造利潤價值。
但是在新形態的數位經營環境中,傳統的資源取得優勢或資訊不對稱優勢已不復存在,在網路上經營個人借貸平台(P2P)不需要100億的銀行創辦資本;在網路上開一家旅行社也不用實體店面或者養太多人,就可以透過全球網絡經營「機加酒」或是民宿服務。這樣的改變,讓有商業經營頭腦的創業家有了不同的獲利機制,而核心便是奠定在市場效率上,只要能掌握使用者需求,抓住現有市場機制不具效率的缺口,就能有效獲利。
價值創造:數位生活的交易平台
「現代的企業不是主動數位化,就是被數位化!」不少與談人提及當前數位變革的重要趨勢。而數位化的價值創造關鍵,就是讓使用者的資訊價值有了不同層次的運用可能性。也就是所謂「數位資訊」的價值優勢。首先是買賣雙方的即時交易效率,因使用者的行為資訊而更具價值連結性。當使用者的消費行為模式更具透明度,生產者就能更有效率地提供使用者即時服務。其次是關聯性服務。數位資訊價值的另一個層次,就是消費者的生活形態被有系統地整理,而更具可預測性。過去生產者可能得仰賴市場調查或使用者回饋,才能得知消費者的生活脈絡,進而提供關聯性服務。
但是在數位生活場域上,企業卻能由各種消費數據中,找到有趣的關聯。除了過去大家耳熟能詳的「尿布與啤酒」的關係外(家中有小小孩的爸爸,經常會順便在買尿布時,買一打啤酒回家解悶),還可能有旅行族需要「保險與保養」、輕便防風衣,甚至買泡麵解饞等多元搭配;高中生在新形態書店買教科書之外,還有口紅、網美推薦保養品等。
從一種服務到一種生活形態的關聯性服務,正是數位生活帶來的重大改變。除了我們原本就已相當熟悉的「推薦」服務外,未來的搭售機制更多可能是由廠商主動推薦,到提供給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優惠折扣機制。
組織形態:從企業到平台生態系
從價值創造到價值擷取的數位變革機制下,安娜貝拉教授最後提到企業經營形態也將出現本質性變化。過去以企業、產業為主的經營邏輯,將會由生態系、跨領域平台等概念所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上述由消費者引導的數位生活形態變革,已非單一產品或服務就能滿足。甚至有許多跨領域的服務都不是原有企業熟悉的經營場域,這讓現有的企業經營形態已不具成本效率或獲利效益,而必須另外思考組織構型。
二是企業傳統的競爭形態也出現本質變化。銀行的競爭者是支付寶等新形態的線上支付生活,相機或音樂平台的競爭者是智慧型手機,電視台的競爭者是行動社群媒體等。傳統的「五力分析」恐怕已無力回應新形態的競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或生態系等組織構型。這些正是當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最新挑戰,如何重新定義組織疆界,進而得以有效經營跨領域、跨生活場域的服務內容,是未來經營管理者的全新議題。
數位生活正在啓動一場全新的經營管理變革,從價值創造、價值擷取到組織經營邏輯,都需要有全新經營思維。雖然有些人會說,仍有許多領域並非數位科技所能完全涵蓋者,如醫療服務等;也有人會說,數位資料是落後指標,未必能預測未來的產品開發與服務類型。但更大的挑戰恐怕不在「數位資料」本身,而在我們如何重新定義數位資料背後的生活場域,進而能重新設計價值創造機制與經營邏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