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路徑相依,阻礙地域創生【陳煥宏】

作者:陳煥宏|政大科智所博士班研究生,研究領域為城市地方創生策略及地方劣勢下的創新作為。

具備科技優勢的美國風力發電研發團隊,相對於技術劣勢的丹麥團隊,理應能加速產品商業化的進度,取得市場占有率的領先地位。但事與願違,最後市場占有率幾乎都是丹麥團對取得,處於研發技術劣勢的丹麥團對究竟如何取勝?

Garud and Karnoe深入探討這個有趣的結果,發現技術優越的美國團對因為技術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e)而導致落後。技術資源遠遠落後的丹麥團隊卻運用隨創(bricolage)手法槓動在地技術資源,反而在產品進入市場的時機上取得領先(R. Garud & Karnoe, 2003; Raghu Garud & Karnøe, 2001)。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政治制度、經濟環境改變,對於資源處於劣勢的城市,是否能有機會像前述案例中丹麥團隊,也有機會反敗為勝?

1998年,柏林圍牆倒下讓兩德終結分離狀態,統一後對原東德的城市造成巨大影響,西德的經濟環境優於東德,人民跟著經濟遷徙,讓中型規模的東德城市發展陷入停滯衰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依舊還是有些城市找出再生的方法。這些城市承襲過去歷史的積累,歷史資產中有好有壞,有些城市如:Riesa,曾經是鋼鐵產業為主的城市,產業外移後,城市頓失依靠,該何去何從? 

Gotha,曾經是貴族居住的城市,時代更迭後,貴族早已落難,城市又該如何?這些中型規模的城市,面對在地資源有限的制約,研究發現他們也找出辦法,並不是無計可施、一籌莫展(Liebmann & Kuder, 2012)。

由城市歷史中找尋機會

Gotha過去貴族留下的古堡及生活上的的習俗裝置,對一般民眾是一種難得的經驗,整理過去貴族生活內容作為城市的觀光資源,原本被視為城市維護負擔的古堡及相關文物,就產生新的資源意義與價值,對城市再生也產生新的動力。

反之,Riesa昔日有著「Steel city」的稱號,產業外移後,城市經濟變的蕭條,但過去因為產業特性讓城市居民運動習慣非常普遍,在這個城市有著各式運動俱樂部,失去鋼鐵產業的經濟支柱後,他們利用運動活動讓城市重新建立「健康活力」的形象,這也成功的讓城市經濟復甦。

另闢蹊徑找創意

Gorlitz,這個有著150年歷史的城市,過去曾是奧匈帝國的重要城市,城市建築以Wilhelminian Style著稱,完整的街廓建築群,在節奏快速的現代化城市中更顯珍貴。透過大規模的保護維修,讓城市2010年獲得「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ultural Capital)」的榮譽。這個城市更進一步與鄰國波蘭Zgorzelec合作,打造跨國區域的文化城市聯盟,讓兩個城市的文化行城區域特色,當然也創造兩個城市亮眼的經濟效益。

城市在地產業升級 


Gotha,原本就是機械產業聚落,面對全球供應鏈轉移的衝擊。但當地還是有很多技術純熟的技術工人,將成本沒有競爭力的產能移出後,他們反而利用提升技術的策略,將原有的產業變身為高端科技含量的機械產品生產基地。產品價值提升後,對產業經濟的振興更有成效。 

Riesa,是鋼鐵煉製重鎮,也面臨成本沒有競爭力,訂單減少、產商被迫向成本低廉地區移動。他們一樣透過原有人力與技術基礎提升產品層次,讓城市經濟復甦再成長。 

東德在政治體制與經濟雙重的衝擊下,城市受到西德的磁吸效應,非但沒有合併後期待的幸福生活出現,反而是讓城市原有的生活與經濟受到改變重創,加上原本資源就比較困窘,這樣情況下城市推動「地域創生」的挑戰也更嚴峻。

相反的,資源有限、創新不易,他們採取的方式是「創舊」,落伍陳舊的城市景觀,重新整理後變成懷舊體驗的城市旅行。城市居民的傳統運動風氣,也可以利用做為推動運動經濟的基礎,舉辦運動賽事吸引觀眾來次城市旅遊。 

城市面對「地域創生」議題時,擔心的資源成本問題,或許忽略的是城市改變的成本並非一次就需準備到位,而是逐期累積發生的成本,只要城市發展路徑(path development)選定,啟動改變就無需猶豫(Pierson, 2000)。

再則,由這些東德中型城市的再生案例中,也可以發現城市再生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調適的過程,沒有前例可循,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改。 


另外,城市間的聯盟,反而創造出彼此的機會,網絡效應會帶給雙方意想不到的雙贏成果。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e)也不僅僅是技術研發上的現象,城市發展的過程也是路徑相依現象,路徑決定城市未來走向與資源如何改變轉換,這也許是「地域創生」研究中,值得研究探索的題目。 

參考文獻

Garud, R., & Karnoe, P. (2003). Bricolage versus breakthrough: distributed and embedded agency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olicy, 32(2), 277-300.

Garud, R., & Karnøe, P. (2001). 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138.

Liebmann, H., & Kuder, T. (2012).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of Urban Regeneration—Deindustrialized Cities in Eastern Germany.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7), 1155-1172.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