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惠琳|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二年級 ,研究興趣為新媒體、搖動商務。
讀懂董陽孜
《讀衣Ⅲ》今年邁入第三年。談起這個計劃背後的靈魂人物,即使你對她的名字感到陌生,那你肯定在生活中有看過她寫的字。從台北車站、雲門舞集到方文山的MV《蘭亭集序》,都是出自她之手。台灣的當代藝術名家董陽孜,創作已超過四十年,在德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香港及台灣,舉辦超過六十場書法展覽。
近年來,致力於將書法美學,透過跨界的方式,融入當代生活與視覺藝術創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將書法與爵士樂、舞蹈、服裝及音樂作結合,足見其書法藝術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今年六月才在誠品信義舉辦《金玉良言》作品展。相較於這次《讀衣Ⅲ》結合服裝的策展方式,《金玉良言》將主體回到文字本身。整場下來讓我感覺,更像是董老師用書法說自己故事,將每個人生階段裡體會最深的書寫文字,構成名為《金玉良言》的一本書。這次有機會參與《讀衣Ⅲ》,我嘗試跳脫原來的了解,以一位外行人眼光歸納了我的觀察。
解讀觀眾旅程
若分為進場之前和進場之後兩部分來看,在動線規劃方面,對於平時沒有關注展演資訊,又想要了解這次展覽的我來說,策展地點和展覽資訊是我事前最想知道的部分。因此,在參與《讀衣Ⅲ》之前,我透過手機上網到華山文創園區的官方網站,希望能從中得到展覽地點西一館和西二館的確切位置,以及《讀衣Ⅲ》的展覽資訊。
首先,進入到華山文創園區的官網,先看到的會是右上角的七個項目區塊,分別是找活動、品好店、聊文創、提申請、遊客服務、場地出借、烏梅劇院七個類別。本來以為「找活動」會是比較接近我想知道的資訊類別。然而,映入眼簾的是九宮格的欄位排版設計。因此,我必須再往下拉或換頁才能找到《讀衣Ⅲ》的欄位區塊。
進入會場之後,預先以為在華山的正門附近,會有《讀衣Ⅲ》的展覽布條展示。然而,整場下來讓我對這場策展有完整了解的地方,是位於西二館(第二展區)進入之後首先看到的大屏幕。影片中播放著關於策展人與設計師從發想、討論到設計的人物採訪。
假如我是對這個展覽不熟悉的人,若是在一開始進入的地方,有著讓我對展覽進一步了解的資訊,相信這會更加引領觀眾,解讀接下來看到的每一位設計師作品。
閱讀呈現方式
服裝秀分為動態展及靜態展。動態展目的是將最新一季的服裝樣式,以模特兒走舞台的動態方式,呈現給各方來的人士。靜態展則是對於動態展的服裝樣式,想要更進一步了解或是下單的買主,有與設計師交流及洽談合作的空間。
這次設計師的作品雖精彩,卻少了人文的演繹,只能透過作品旁邊的文字介紹了解作品深刻的意涵。衣服上各種以「無」為本體延伸的線條,以及設計師對於自己作品豐富的解讀,若要在時尚沙漠的台灣,將這場展覽的價值有效地傳達,自然無法在觀眾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千里馬的先見之明
以一位商學院學生的角度,不免俗地在來之前,我注意了下這場展覽的門票方式。本來想說,藝術工作者要得到各方的資源已經不容易。意外地,在《讀衣Ⅲ》海報下方的「免費參觀」字樣引起了我的好奇。這下便了解到,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像是連續三年參與讀衣計畫、有著倫敦時尚產業十多年實戰歷練的台灣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兩年多前選擇搬回台灣,專心致力於個人品牌的深耕,希望在創作與商業化之間拿捏得更為適當平衡。
在講求原創的設計產業當中,一件服裝要花一年的時間,不停地經歷針織、建構、修改的過程,正如碩二的我雕塑論文的過程,要不停地經歷歸納、推理、辯證。走了一圈下來,《讀衣Ⅲ》給我的啟發在於,有時候創作者花了十年投入而成的作品,並不見得能得到相對應的評價。
如何將原創與實務結合再應用,有時候其實是來自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首先將這個議題考量進作品當中。從實務回到創作,再由創作回到商業,這樣的思辯過程正式從事創作者首先該重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