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跨國界、跨城鄉的線上教育崛起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是線上課程的一種類型,主要以教學影片作為傳遞知識的方法,其影片內容並非純粹錄製實體教室上課情形,作為學生缺課時的補救方案;而是專為線上學生設計的全新授課教案,透過結構化的影片提供非特定大眾各領域知識,於2012正式掀起全球熱潮。
MOOC教師以小單元分段拍攝教學影片,每一小支影片大約5到10分鐘以內,用單一概念當成影片分支的依據,讓學生更容易抓到單隻影片欲呈現的重點,並搭配教師設計的作業或隨堂小考,讓虛擬課程不是單向傳遞,而是具有雙向互動與考核的功能,修正大眾以往認為虛擬課程總是單調進行的刻板認知。
目前當紅的MOOC課程聯盟包括Coursara、edX、Udacity等,世界知名的大學皆有在前述網站上開設課程,國內則以台大作為先驅,開設了《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始皇》、《機率課》等全華文課程,吸引眾多學生登記修課,國內其他學校也紛紛跟進當中。
雖然MOOC擁有多重優點,受到當今數位時代的歡迎,某種程度上克服了實體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但任何新技術皆具有其缺點,避免不了福禍相倚的現象,正反方因此針對是否該以MOOC全面取代實體教學來做探討。
正方宣言:跨越時空限制、打破城鄉差距、教學方法多元
正方支持MOOC全面取代實體教學,理由有三。首先,MOOC教學解放空間限制,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減少通勤時間以及居住成本,學生可善用節省下來的資源作更妥善的利用,更有彈性地安排生活。
其次,MOOC教學可增加受教權公平性,學生不因所處環境、身分而有不同對待,偏鄉教育目前的現況是即使有教學設備,卻苦無良師,透過MOOC教學,只要擁有連網設備,學生即能選擇修習任何國內外知名課程,降低受教門檻,解決城鄉差距導致的資源不均等,
最後,MOOC教學方法多元,能夠針對學生能力分級,因材施教,而DCGS(動態課程系統)則會根據學習者的職業、興趣、能力、未來期望,透過大數據分析推薦課程,為來也有機會運用VR、AR新科技讓教學更多元化,給予學生有更多想像力的空間。
反方宣言:無法即時提問與回饋、教師製作影片成本高
反方分別就學生和老師兩個出發點,探討MOOC的缺點。對學生而言,若是經濟困難、偏鄉地區學生,他們缺乏高速網路設備,即使擁有硬體設施,仍然無法享有線上課程,而喪失受教權,反而強化文化資本累積。
其次,學習者因不熟悉平台操作,再加上語言、時差而無法參與即時社群討論,系統設置也不支援學生於網站提問時得到教師即時回饋,因而容易減弱學習動機,無法當下解惑。甚至,對於需動手實作的課程,學生若只能在家用電腦、用眼睛看實驗,將無法達成完整學習效果。
再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因教師是事先錄製影片,以致無法獲得學生即時回饋,易產生教學疲乏。教師更無法透過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來調整教學內容,因此無法因材施教。相較實體課程,教師需花更多時間設計、優化數位教材,如果是不習慣面對鏡頭的教師,更會在傳授專業知識之餘,耗費力氣學習符合鏡頭需求的表演方法,無形增加教學成本還間接混淆教學目的。最後,教師課程內容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議題也會影響教師提供線上教學資源的意願。
交叉答辯第一輪:學生自制力與因材施教
反方認為MOOC教學將會成效不彰,沒有旁人監督,學生自制力不足,線上課程登記率高,但課程完成率低。針對此項疑慮,正方回應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有惰性學生,問題不是出在教學方法上,並對此提出以下四種對策:以每周小考取代期中、期末考的總結性評量;以批判性思考出題代替選擇題,避免學生可輕易找到答案;用學習歷程檔案掌握學習進度,以及用其他科技輔助學生的自制力。
反方更進一步針對MOOC的預錄課程如何能因材施教提問,尤其是有特教需求的學習遲緩甚至身心障礙的學生,難道科技能取代特教老師?正方回應實體教學多數教師反而才是以同一方法對不同程度學生進行教學,反觀線上課程給予學生機會,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老師、課程難度,DCGS課前測驗可推薦學生適合的課程。
另外,正方分享自身擔任身障生四年學伴的經驗,深刻體會身障生參與實體課程面臨上課前穿護具、沿途經過不友善設施、上課容易遲到、課堂來不及抄筆記、課程吸收不良卻難以補救等實體教學缺點,反而遠距教學能解決身障生學習問題、緩解其自卑感。
交叉答辯第二輪:教育的互動性與偏鄉教育
反方繼續追問關於MOOC無法即時互動的限制,因MOOC系統是人與螢幕介面互動。就連Cousera的CEO都曾表示學生的學習應不只限於知識,其他體驗也是重要的。教育從來都不只是教師與學生單向的講授,也包括同儕之間的互動,以及老師如何引出學生的興趣,這些都是MOOC無法達到的。
然而,正方針對此項論點回應:線上教學具有學習時間分配的彈性,所以學生得以用更多的空餘時間去實習、參加社團,至於老師是否擔任引導學生興趣的角色,正方反問究竟有多少人的興趣是被老師引出來的呢?實際上很多人都是自己主動找到興趣的。
談完互動,答辯重點來到偏鄉教育,正方認為,就政府有限的資源來說,送平板的成本大大低於蓋學校加上聘用老師的成本,且正方認為偏鄉就算有教師,師資普遍也不佳,但透過MOOC平台,學生得以接觸全世界的名師,對於受教權是有增無減。但反方提出台灣通訊市場報告顯示,低收入戶上網品質滿意度較差,代表即使有硬體設施,基礎建設的不足仍然使得上網學習難以達成,反方也擔心學生擁有平板後不見得會善用,若沒有人引導,仍會持續待在偏鄉。
反方結辯:實體教學具有約束力與互動性,線上課程無法取代
兩輪精彩的交叉答辯結束後,反方重申沒有否認MOOC對於改善教學效率有成效,但實體教學面對面互動的優點是線上課程始終欠缺的,加上線上課程的網路需求仍然是中低收入戶的痛點。
另外,實體教育反而能讓學生有固定的時間得以來學校喘息,專注在接受教育上,若轉為線上課程,沒有強制固定的上課時間,學生可能整天都得為了家庭的經濟去打工。其實,實體課程時空的限制,轉念一想也就是約束力,學生來到學校,透過群體以及跟老師全方面的互動,讓比較沒有學習動力的弱勢學生更有機會接觸多元的社群,這樣看來,限制反而是優勢。
正方結辯:教育的本質在於知識傳遞,形式不該是學習的絆腳石
正方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於知識傳遞,幫助學生減少時間和交通成本,對於經濟弱勢和身心障礙學生來說更是一大福音,線上課程讓學生更有彈性安排生活,省下時間成本可以用於社交,像是參加社團活動和系隊。正方認為,學習的根本取決於那顆想學習的心,任何形式都不該成為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合方觀點:關鍵在學習動機
合方聆聽完正反方的論點,發現教育的核心問題不在於是否全面導入MOOC,而是在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要有了學習動機,學生會自發性地尋找各樣可用的資源,無論是實體教學還是MOOC,都是學生能善加利用的學習手段。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是應該要著重的點,只要有動機,什麼絆腳石都無法阻攔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