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雅棠|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二年級。研究興趣為韓國粉絲經濟、影視音、組織作為。
前日,老思的開放創新一課,講述了設計者的盲點;而昨日的策略管理課堂,于教授則道出了一間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體現於產品或流程制度的研發創新。兩者看似無關,實則於我心中相互環扣著。我想,許多企業之所以無法建造獨特的優勢,「盲點」是否就是惹禍的兇手之一呢?盲點為何如此地令人生畏呢?而為何他們又看不見盲點呢?以下便與大家分享,我這幾日的思索與感悟。
成功的海市蜃樓,失敗的潛伏推手
盲點的主要成因,是來自於開發者的誤解。在設計的過程中,開發者無意識地以自身角度出發,推出自認為適用於目標客戶的產品與服務,然而,期望與現實卻可能相差個十萬八千里遠。這也讓我想到了一則網路玩笑: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努力的結果,卻可能換來客戶無感甚至反感,使企業急得跳腳又無奈。
盲點,簡言之,就是一種難以覺察的失誤。就如沙漠裡的流沙,企業當興致勃勃地順利推行一項產品或服務時,看似平順卻實則一腳踩踏囹圄之中。而更可怕的是,企業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誤入歧途」,卻一味前行。因此,如何看見盲點,或者是,對於盲點「有感」,是每個企業的必修課之一。
交叉比對,避盲點
如何抓住盲點,其中一個方法,便是由痛點出發,而痛點的抓取,原則在於情緒。這也就是為何企業在探討客戶服務方面,不應僅談流程,而是旅程,因為旅程所描繪的,是顧客於每個階段的情緒。懂得解讀顧客情緒的背後「暗示」,甚至嗅出顧客的「詞不達意」,是企業應再三琢磨之處,而我想,某些企業之所以能產品研發創新成功,便是掌握了解讀的精隨。
另一個重要方法則是參考競爭者所為。由其所設計出的產品,反推其思維,以了解他們所觀察的顧客痛點為何。並透過「交叉比對」,反覆思量自身與他人的想法,不僅使企業釐清盲點,也能解開顧客的痛點,避免最終一頭熱地踩進流沙中。
擁有「創新的心態」
所以說,企業也需要做一翻「修身養性」,才可能避開盲點。不論上位者,至底層員工,除了警惕盲點的可能存在,更別忽略內心的質疑與好奇。近期的哈佛商業週刊便是以「別殺死內心的好奇貓」為大標,述說企業內部的「貓」不是添亂,而好奇心也不應該是「殺了自己」的元兇。想要創新,第一步,便是擁有「傳達與接納不同聲音」的意願,這是一種「創新的心態」。
回到我們研究者身上,我的體悟則是:學會質疑自己的手頭上的成功個案。一味的崇敬手中企業的成功作為與法則,也可能是「盲了」的前兆。以BTS的煉粉制度為例,看似成功的背後,是否也忘了隱於龐大粉絲群背後的的痛呢?而其他韓團或者是他國藝人,又是如何培植粉絲群的呢?不過,在功力不足的情況下,我想,學會「發散」與「好奇」的平衡點,應該是個更為重要的課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