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文獻回顧:「化無為有」的隨創相對論【歐素華】

作者:歐素華,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專注於跨域創新與行動研究,近期關注媒體產業的複合商業模式設計。


隨創理論(bricolage)最早由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特勞斯(Levis Strauss)在1968年所提出,他觀察多數藝術家在創作時,隨手拈來就能成就藝術創作的無為心境(savage mind),一根漂流木、一把舊椅子,在藝術家手中都能成為創意作品(Levi-Strauss, 1968)。「無為」看似無所作為,但藝術家實則不受限於外部環境,而能跳脫物質侷限。這是「隨創1.0」的特質,藝術家的創意心境決定物質的形象變化,「化無形為有形」。

2005年,管理學者Baker & Nelson 一篇《創業隨創的資源建構》同樣以「化無為有」為題,但已開始嘗試有系統地提出創新解決之道(Baker & Nelson, 2005)。他們分析一個特殊情境:當組織面臨資源窘迫困境時,若創業家不想消極縮編節省開銷,也不準備在籌碼不夠的現實下向外求援,他們如何善用既有資源?兩位作者提出,創業家可以將就著用,重組手邊資源,就有機會「化無用為有用」。所以,廢棄的沼澤地有機會成為地方的發電廠,而發電產生的電力又可以用來種植蔬果,蔬果培育過程中產生的有機物質又可以用來養殖吳郭魚。這一連串的化無為有,憑藉的是創業家重組有限資源的能力,這是邁向「隨創2.0」的重要旅程,創業家必須能巧用一連串看似「無用」的資源,「化無用為有用」。

近年,我們嘗試將隨創理論在往前延伸一步,將創業家或創新者放在一個更險峻的情境下:創業家不但手邊資源不夠,還面臨強勢者的制約,他要如何隨創?可以試想一個情境,當創業家準備把廢棄沼澤地轉為發電廠時,他發現當地已有更高端的發電設備;或者他需要的發電相關設備掌握在強勢競爭者手裡,他又要如何隨創?


這是台灣知名工業電腦大廠,研華科技在2000年間進入大陸市場的現實。國際大廠如德國控創早已在當地有完整的供應體系,高端客戶如西門子等國際大廠與大陸國企,都是控創的客戶。在此情況下,研華又要如何突圍?如何讓供應商與其合作?又如何找到客戶?我們嘗試提出「隨創3.0」構想,並重新思索「化無為有」的意義。

首先,化無感為有感,危機變轉機。過去隨創理論提出,創業家可以拼湊手邊資源,以提出創意解決之道。但若創業家所要重組的資源不在自己手邊,而在敵人身邊時,又要如何重組拼湊資源?我們提出,在此雙重劣勢下,創業家必須先找到「機會之窗」以搭建取用資源的「通關捷徑」。而機會之窗,就在強勢者身上。

我們提出「強者必弱」的機會縫隙,強者越強,夥伴越弱,而機會之窗就隱藏在強者與夥伴間的特殊關係變化上。只是過去弱勢夥伴並沒有危機感,不自覺被強者牢牢掌控。但是創業家卻懂得強化這道隱形危機,將經銷商被控創邊緣化的危機,大陸國企作業中斷的危機,與大陸國企經費不足的換代危機,轉化為自己的商機。研華讓弱勢夥伴從無感到有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生存危機,才有機會創造自己謀取資源的機遇。別人的危機,就是自己的轉機。

這也是過去創業文獻較少討論者。創業家可以主動開創機會,也可以被動等待機會,但卻很少有創業家能善用強弱關係變化,打開機會之窗。強者必弱的相對性,是本研究提出的第一項貢獻。

其次,化無價為有價,低價變高價。在打開「機會之窗」後,創業家必須進一步謀取可用資源,而謀取之道,就在提高資源的交換價值。創業家手中並非全然沒有資源,而是不知那些資源價值較高,那些價值較低。本研究提出,資源價值高低乃是相對的,創業家必須洞察弱勢夥伴的資源需求,才能提高資源的交換價值,進而能謀取資源。供應商需要合格供應商名單,大陸國企需要即時在地維修服務,也需要在預算內提昇配備等級。這些特殊需求的洞察,才是研華提高資源交換價值的基礎。

由此可知,資源的價值也是相對的,「一人之毒藥,他人之解藥」看似無用的資源,可能正是他人的無價之寶。過去隨創理論強調資源的拼湊價值,而我們則強調資源的交換價值,差別正在於創業家是否需要謀取「他人」資源,而非僅靠一己之力重組資源。適用情境的差異,讓隨創理論有了進階詮釋的風貌。

第三,化無關為有關,敵人變朋友。創業家的弱勢情境最終仍須有所改變,才能徹底解決資源不足的困境。本研究提出,創業家在與弱勢夥伴交換資源的過程中,也在重新建構雙方,乃至三方關係(創業家與強勢者與弱勢夥伴),以取得穩定的資源交換來源。研華與經銷商建立分公司(或母子公司)關係,與大陸國企建立顧問關係等,間接由自己與他人的角色轉變,改變原本與控創之間強弱高度不對等的劣勢地位。研華不在全然處於弱勢,而能透過在地經銷體系建置專屬網絡,也由此取得進入國企的敲門磚。

化無關為有關,將敵人變成盟友,有效改變弱勢者的不利地位,這是本研究對隨創理論提出的第三項貢獻。過去隨創理論不特別處理創業者的弱勢地位,本研究則提出改變強弱關係變化的特殊作為。由此也可知,所謂強弱關係也是相對的,當無法直接改變強弱地位,間接透過與第三方關係的建構,就有機會逐步改變劣勢地位。

總結來說,「化無感為有感」,善用強者必弱的機會洞察,化他人危機為自己的創新轉機;「化無價為有價」,針對他人的資源需求,提高資源的交換價值,進而謀取自己所需之資源;「化無關為有關」重新建立強弱關係網絡,以改變弱勢地位,這是本研究對隨創理論「化無為有」的進階論述。

而「化無為有」的核心則是「相對論」。其實機會的有無;資源的有價無價或高價低價;乃至關係好壞,地位高低都是相對的。創業家若能善用「相對」觀點重新審視強者必弱的轉機,弱者所需的資源價值,進而建立從無到有的關係,就能改變強弱地位。在無與有之間,乃是相對的。學會隨創的相對觀,就學會劣勢創新之道。

參考文獻:

Baker, T., & Nelson, R. E. 2005.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0(3): 329-366.

Levi-Strauss, C. 1968. The Savage Mind (Nature of Human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