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文獻回顧: 洞見使用者的設計之二【陳佼昱】

作者:陳佼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二年級。研究興趣:顧客體驗、服務創新、新零售。


使用者研究的設計動見(Petersen & Hussain, 2012)論文中還談論到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時,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能夠有用,那「解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時,這類的設計會有效嗎? 從純粹的思考面到解決面上,是否會有不同呢?然而,這個問題需要考慮的面向太多,以下先就面對不同文化時,常見的幾項錯誤作闡述。


由第一視角看對方

在觀察不同文化前,長久以來累積在腦內的相關訊息就會開始回放,像是想到歐洲,就想到古堡與皇室;想到非洲,就想到草原與野生動物等等,而後,若作為企業想要開拓市場時,很多的陳見就會在這個階段混入其中,腦中的推導邏輯會像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均所得比我出身的地方還低,所以這個地方的人一定較容易滿足現狀,因此對於商品的期待不會比我所在的地方高。」

但從論文中提到的柬埔寨身障兒童例子中可以發現,就算相對性地不富庶,他們對於商品的期待依然是希望美觀、自然,而且能融入當地的宗教文化,讓使用假肢時不會被歧視,這也說明了人在於「期待」上其實沒有哪裡不同,都會畫出一個百分之百的美景,而這樣的景色都是依據「美」的定義,只是這樣的美有些來自「人類」的天生直覺,有些則來自「文化」的傳承。


相信第三方陳舊資訊


不僅是長久以來的資訊會引發謬誤,就連當下所蒐集到的第三方資訊也會產生作用,就拿論文中針對「為邊陲地區開發商品」這項調查來說,有條回覆是:「我從非洲做的計畫調查裡,得到的訊息就是他們期待廉價和簡易的東西。」

若要得到上述推論,得先回到他們如何獲得答案的過程中,才能了解原由,而回想到「捷徑」的中途干擾時,就能猜測調查者可能不僅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廉價」的定義,而且很可能因為只跟當地的高知識份子合作,而忽略了另一群真正會使用到商品的人的意見存在。

錯誤結論

從蒐集資訊,到推倒,再到結論,即使是最後的綜合結果整理,一樣能存在著誤解的空間,就像是企業在觀察各國同類商品的定價差異時,會瞄準原物料與人工等成本,可是文化也會有很大的比率影響其中,不只是顯而易見地某些宗教有特殊習慣;少數民族也會有;甚至是不同城市的生活機能改變時,也會出現不同的文化。

就像是以前台中車站附近是學生愛逛的地方。但現在學生依舊會出現在這,只是做為中繼站,事實上會轉往其他新的鬧區活動,這時候如果企業想進入這塊市場,只看見訊息的後半部,就誤認成結論,而不去想:既然這邊仍有學生經過,是不是還能以學生作為主打行銷客群。的可能性,便有機率導到錯誤策略方向。

文化習慣若要深入了解,就需要時間

要融入社會,不是一瞬間或者幾天就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觀察與體會,不能只看到呈現在眼前的結果,因為造成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唯有從每刻的生活中體會萬分之一,便能漸漸拼成想要的圖形。

參考文獻
Petersen, S. I., & Hussain, S. 2012. Design Insights from User Research and Crowdsourcing.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23(3): 60-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